[中医病证]肺痈

摘要 肺痈是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症的疾病,属内痈范围。西医学中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化脓性肺炎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
肺痈是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症的疾病,属内痈范围。西医学中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化脓性肺炎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肺痈病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其认为病因是“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指出未成脓时,治以泻肺去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已成脓后,治以排脓解毒,用桔梗汤,并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预后判断,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肺痈候》认为:“其气虚者,寒乘虚伤肺,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热又加之,积热不散,血败为脓。”强调肺痈的病机是由正虚感寒,郁热血败所致。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肺脏方》创制苇茎汤,有清热排脓、活血消痈之功,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医家对肺痈的分期及治法有较深刻的认识。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根据病机演变及证候表现,提出初起在表者宜“解散风邪”,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法,对后世分期论治影响较大。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认为,“肺痈由五脏蕴崇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而致,认识到他脏及肺的发病机制,治疗上主张以“清肺热,救肺气”为要着。张璐《张氏医通》主张应“乘初起时极力攻之”。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认为,“肺痈,肺热极而成病也”,力主“清热涤痰”治疗。
【病因病机】
肺痈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感受外邪,内犯于肺,或因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
(—)病因
1.感受外邪
风热上受,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因风寒袭肺,未得及时表散,内蕴不解,郁而化热,肺脏受邪热熏灼,肺气失于清肃,肺络阻滞,以致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清•张璐《张氏医通•肺痈》云:“盖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肺中,蕴发为热。”
2.痰热素盛
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或肺经痰热素盛,或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形成肺痈。《张氏医通•肺痈》云:“或夹湿热痰涎垢腻,蒸淫肺窍,皆能致此。”
3.内外合邪
如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此证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尤其是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外邪容易侵袭,导致原有内伏之痰热郁蒸,成为致病的重要内因。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肺痈》云:“盖因调理失宜,劳伤血气,风寒得以乘之。寒生热,风亦生热,壅积不散,遂成肺痈。”
(二)病机
肺痈的基本病机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由于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郁结,蕴酿成脓,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灵枢•痈疽》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谓:“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指出“瘀热”的病理概念。
病位在肺。由于邪热郁肺,邪阻肺络,肺损络伤而发病。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初期(表证期)因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的证候;溃脓期,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咳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恢复期,脓疡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合。溃后如脓毒不净,邪恋正虚,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发病急骤,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咳吐黏浊痰,经旬日左右,咳吐大量腥臭脓痰,气味腥臭,或脓血相兼,身热遂降,症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咳吐脓血臭痰,低烧,消瘦,则转成慢性。
2.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多有原肺系其他痼疾。
3.传统验痰法诊断法
验痰法:脓血浊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
验口味:口嚼生黄豆或含生豆汁不觉有腥味者。
验爪甲:可见“爪甲紫而带弯”,指端呈鼓杵样。
血白细胞总数检查、痰的病原体检查、胸部X线摄片、肺部CT扫描、支气管碘油造影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风温 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极为类似,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此外,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邪在气分而解,病情向愈,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考虑肺痈的可能。
2.痰热蕴肺证 肺系其他疾患表现痰热蕴肺,热伤血络证候时,亦可见发热、咳嗽、胸痛、咳痰带血等症状,但一般痰热蕴肺证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较轻;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在病理表现上有血热与血瘀的区别,临床特征亦有不同,前者咳吐黄稠脓痰,量多,夹有血色,肺痈则咳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若痰热蕴肺迁延失治,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也可发展形成肺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期 根据其临床表现,辨病程的不同阶段。初起及成痈阶段,为热毒瘀结在肺,邪盛证实。溃脓期,大量腥臭脓痰排出后,因痰热久蕴,肺之气阴耗伤,表现虚实夹杂之候。恢复期,则以阴伤气耗为主,兼有余毒不净。
2.辨顺逆 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顺证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而渐少,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胸胁少痛,身体不热,脉象缓滑。逆证见溃后音哑无力,脓血如败卤,腥味异常,气喘鼻扇,胸痛,食少,身热不退,颤红,指甲青紫,脉弦涩或弦急。此为肺叶腐败之恶候。
(二)治则治法
治疗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之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具体处理可根据病程,分阶段施治。初期风热侵犯肺卫,宜清肺散邪;成痈期热壅血瘀,宜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血败肉腐,宜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宜养阴益气;若久病邪恋正虚者,则应扶正祛邪。
(三)证治分类
1.初期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咳时尤甚,咳吐白色黏痰,痰量由少渐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尖红,苔薄黄或薄白少津,脉浮数而滑。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 (银翘散组成:连翘30克,金银花30克,桔梗18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生甘草15克,淡豆豉15克,荆芥穗12克,淡竹叶12克。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常用药: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解毒;桔梗、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利肺化痰。
若内热转甚,身热较重,咳痰黄,口渴者,加生石膏、鱼腥草、炒黄芩;咳甚痰多,加杏仁、贝母、前胡、桑白皮、冬瓜子、枇杷叶;胸痛,呼吸不利,加瓜萎皮、广郁金;头痛者,加菊花、桑叶。
2.成痈期
临床表现:身热转甚,汗出身热不解,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黄稠痰,或黄绿色痰,自觉喉间有腥味,咳嗽气急,口干咽燥,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证机概要: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前方重在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后方则以降火解毒、清肺消痈为长。 (苇茎汤组成:芦根(切、煮、去渣)60克,薏苡仁30克,瓜瓣24克,桃仁9克。水煎服。如金解毒散组成:桔梗12克,甘草6克,黄连(炒)12克,黄芩(炒)12克,黄柏(炒)12克,桅子(炒)12克。水煎,徐徐饮服,不可急服)
常用药: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化痰行瘀散结;黄芩、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清肺解毒消痈。
若热毒内盛者,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金荞麦、蒲公英等;痰热郁肺,咳痰黄稠,加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胸闷喘满、咳唾浊痰量多者,加瓜萎、桑白皮、葶苈子;便秘者,加大黄、枳实;胸痛甚者,加枳壳、丹参、延胡索、郁金。
3.溃脓期
临床表现: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
证机概要: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 (加味桔梗汤组成:桔梗(去芦)8克,白及8克,橘红8克,甜葶苈(微炒) 8克,甘草节15克,贝母15克,薏苡仁50克,金银花50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药:桔梗、薏苡仁、冬瓜子排脓散结化痰;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银花、黄芩、芦根清解肺热。
若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加石膏、知母、天花粉;脓出不畅者,加皂角;气虚无力托脓者,加生黄芪;咯血者,加白茅根、藕节、丹参、侧柏叶,或另服三七粉、白及粉;形证俱实,咳吐腥臭脓痰,胸部满胀,喘不能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予桔梗白散,峻驱其脓。桔梗白散药性猛烈,峻下逐脓的作用甚强,一般不轻易应用,体弱者禁用。(桔梗白散组成:桔梗10克,贝母10克,巴豆(去皮,熬,研如脂)3克。共研为散,身体强壮者服0.5克,身体虚弱者减半。病在膈上者,吐脓血;病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1杯则定)
4.恢复期
临床表现: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欲改善,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面色不华,形瘦神疲,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证机概要: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
治法:益气养阴清肺。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前方益气养阴,清肺化痰,后方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沙参清肺汤组成:北沙参12克,薏苡仁30克,黄芪12克,合欢皮50克,白及6克,太子参12克,生甘草5克,桔梗5克,冬瓜子30克。大枣为引,水煎服。竹叶石膏汤组成:淡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洗)9克,麦冬(去心)20克,人参6克,甘草(炙)6克,粳米10克。水煎温服)
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滋阴润肺;党参、太子参、黄芪益气生肌;当归养血和营;贝母、冬瓜仁清肺化痰。
若溃处不敛者,加阿胶、白蔹;脾虚食少便溏者,配白术、山药、茯苓;低热者,可酌配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邪恋正虚,咳痰腥臭脓浊,反复迁延,日久不净,当扶正祛邪,治以益气养阴,配合排脓解毒法,加鱼腥草、败酱草、金荞麦等;咳嗽,咳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者,为邪恋正虚,用桔梗杏仁煎加减,益气养阴,排脓解毒。
【临证备要】
1.脓液能否排出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在痈脓溃破时,蓄结之脓毒尚盛,邪气仍实,治当以排脓为主。桔梗常用为排脓的主药,可与薏苡仁、冬瓜仁、浙贝母、瓜蒌皮、桃仁等合用,且用量宜大。排脓不畅者,加皂角刺、金荞麦等。溃脓期气虚而无力排脓者,加生黄芩。脓毒去则正自易复,不可早予补敛,以免留邪,延长病程。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阴气内伤,应以清养补肺为主,扶正以托邪,但仍需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排脓之品。若溃后脓痰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或腥臭脓血迁延日久不尽,时轻时重,为邪恋正虚,脓毒未净,虚实错杂,提示邪毒复燃或转为慢性,仍须重视解毒排脓之法。
2.防止发生大咯血。本病在成痈溃脓时,若病灶部位有较大的肺络损伤,可以发生大量咳血,应警惕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按照“血证”治疗,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慎温补,宜通腑。本病不可滥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损伤肺气。还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通可不致腑热上攻,以利肺气宣降,且热毒之邪亦得从大便而解。
【预防调护】
素体肺虚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者,大多肺卫不固,易感外邪,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节,谨避风寒,预防外感。在饮食上要忌辛辣、烟酒及肥甘厚腻,宜食清淡之品,多食蔬菜。
肺痈患者应安静卧床休息,保持适当的活动,有利于痰的排出,促进康复。多吃水果,如橘子、梨、枇杷等,有润肺生津化痰的作用。可用薏米煨粥食之,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高热者可予半流质饮食。每天观察记录体温、脉象的变化,咳嗽情况,咳痰的色、质、量、味。在溃脓后可根据病位,配合体位引流。咳血者应慎防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危象。
【小结】
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临床表现,属内痈之一。病位在肺,多在肺经痰热素盛或原有肺系疾病的基础上,外感风热毒邪,内外合邪所致。主要病机为邪热郁肺,热壅血瘀而成痈,血败肉腐而成脓。根据病情的发展,其病理演变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法。未成脓前应予大剂量清热消痈之品,力求消散;已成脓者,按照有脓必排原则,解毒排脓;脓毒清除后,再予补虚养肺。 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本病早期及时治疗,在未成脓前得到消散,多可治愈。正气虚弱,或肺有郁热者,治疗后仍见邪恋正虚,则可转成慢性。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4-20 15:48:20)
上一篇:[中医病证]喘证       下一篇:[中医病证]肺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