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从伏气学说探讨痛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辨治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8:54)

文章正文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 或) 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单一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及痛风石慢性关节炎,不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痛风性肾病。痛风的发作与生活方式如过量饮酒、高脂饮食、海鲜的过量摄入等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山东省沿海地区于1996 年、2006 年两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痛风患病率分别为0. 0315%、1. 10%,2006 年发病率较1996 年明显升高。因此,有效地防治痛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对于痛风的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我们认为,痛风积久而发、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发病特点与中医学伏气致病的特点颇为相似,现从伏气学说的角度探讨痛风,从而指导痛风的临床防治。

1 伏气学说源流

  伏邪( 伏气) ,《中医大辞典》解释为: “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气学说本属于温病学的范畴,是中医学认识并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伏气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肇始于王叔和,成形于汪石山,盛于明清时期,于当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伏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有多处体现,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曰: “人有客气,有同气”,“客气”指新受之邪,“同气”即指在体内之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两条经文提出了感邪之后伏而后发导致温病的机理,为后世伏气温病奠定了基础。《灵枢•贼风》曰: “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必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岐伯曰: 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指出湿邪伏于血脉,遇新感引触,新故相引而发为寒痹的机理,可为伏邪致痹之源。可以看出《黄帝内经》虽无伏气之名,却已将伏气理论运用于各个方面来解释疾病的成因。至《伤寒论•平脉法》始提出伏气之名,经后世医家不断总结完善,使伏气与新感得到了明确的区分,伏邪性质也渐从伏寒、伏温、伏疟、伏暑扩展至六淫皆可伏藏。如清代刘吉人《伏邪新书》对伏邪进行了详细解释,曰: “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 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 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伏邪; 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并将伏邪范围扩大,提出“夫伏气有伏燥、有伏寒、有伏风、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叶子雨于《伏气解》中强调, “伏气之为病,六淫皆可,岂仅一端”,同时提出,五脏皆有伏邪,未必皆发为温病,还可发为疟疾、痿痹、泄泻、咳嗽、头痛等其他疾病。当代伏气概念已不仅限于外感六淫,痰湿、瘀血、积聚等都可视为伏气范畴,内伤疾病也多从伏邪论治,从而使伏气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关于邪气藏匿的部位,现代有研究者对历代医家论述进行了总结,发现三焦、脏腑、经络、气血营卫、阴分、阳分、三阴三阳、膜( 募) 原、骨节、骨髓、脂膜、俞穴都是藏邪之处,并认为伏邪具有暗耗气血、容易复发、蓄作有时、病情缠绵、毒根深藏、酿邪成毒的特点。其发作可伺机而作也可待时而发,伺机而作指邪气潜伏,待旺盛而发,或待正气虚弱而发,或因新感外邪、七情过激、饮食劳倦、失治误治引触而发; 待时而发指疾病发生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息息相关。现代社会疾病谱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饮食、情志致病明显增多,环境污染已成了现代社会新的病因。此类病因对生活环境和人体内环境的侵害独具特点,常潜伏而发,所以伏气学说对于此类疾病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痛风的病因

  痛风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又有“白虎病” “白虎历节”之称,至金元时期,朱丹溪首次明确提出“痛风”病名,并详细阐释其发病的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其发病特点与现代医学所称痛风相似。对于痛风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曰: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指出嗜食肥甘厚味对痛风的影响,成为后世论述痛风的基础。龚廷贤《万病回春》曰: “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高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煿、酒从,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痛疽者最多” “多因酒色、损伤、筋脉空虚”,提出饮食、劳倦为痛风发病的内因。

3 痛风伏邪的产生机制

  痛风中伏邪的性质是痰、热、瘀,正常情况下饮食水谷入胃,经中焦运化为精微布散全身,而其糟粕由下焦从二便排出体外,在整个过程中经脉起着“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

  饮食不节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因素, 《脾胃论》曰:“油腻厚味,滋生痰涎”; 《针灸大成》曰: “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然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矣”。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血尿酸属水谷精微的一部分,适当的血尿酸水平可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过量的血尿酸则成为痛风发作的基础,成为“痰浊”之邪。痛风患者往往嗜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而致体内产生湿热、痰浊。

  在痛风的发病中,脾、肾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痰之源为脾,中焦脾运不及而生湿,湿聚而成痰,而“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脾病痰湿易下流犯肾,下焦肾渎不畅而浊留体内,正所谓“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临床上可观察到,一方面痛风患者肾脏排泄尿酸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尿酸盐极易沉积于肾脏而引起一系列的肾脏病变。痰浊内蕴,变证百出。痰阻气机,则营卫不行郁而生热,“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热则伤及津液,又炼液为痰成瘀,气不行则血行不畅又可化瘀,痰、热、瘀相互交合成为痛风发病的基础。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热邪为先导,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 “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焮热赤肿疼痛也”; 同时痰瘀阻络,经脉不通而发病,朱丹溪《格致余论》曰: “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一脏受邪,他脏皆病,脾病受邪,除传之于肾,亦可传于其他脏腑,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痰、瘀、热伏于血脉,与气血相合,随气血运行而流注五脏,因此,临床上痛风患者常并发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一系列其他疾病。

4 痛风伏邪的藏匿部位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尿酸钠盐可沉积于人体的任何部位,而最易沉积的部位为关节内及其附近软骨、骨黏液囊等处,而这些部位属于中医学的溪谷部位。《素问•气穴论》曰: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溪谷外连肉腠,内属骨髓,为经脉交通之处,正如《灵枢•痈疽》所言: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说明其受中焦气血所注; 溪谷之处卫气易留而不行,如《素问•五脏生成》所言: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溪谷处营卫易于郁滞,痰、瘀、热更易从中焦自经脉外渗溪谷,故而痛风发作常见关节处红、肿、热、痛,而反复发作日久则“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引起骨质的破坏。痛风的急性发作以关节的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而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第一跖趾关节为足太阴脾经所过,脾生痰湿,湿性趋下,或可解释第一跖趾关节最易发病。痛风常在夜间发作,朱丹溪《格致余论》曰: “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从中医学的理论解释,夜间阴寒气盛与血热相搏,则为痛风发作之因。痰浊、瘀热生于脾,关于肾,易流注脏腑,外渗溪谷,而经脉为之通路,伏邪与气血相合,藏匿于经脉之中成为发病的关键,故而认为,在痛风中伏邪藏于经脉。

5 痛风伏邪的临床辨治

  痛风伏邪难以祛除,遇感而发,常致疾病缠绵难愈。在治疗上需根据急性期、缓解期不同阶段分期论治,并明辨痰、瘀、热之盛,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以伏气学说指导痛风的辨治,祛邪当为第一要务,祛邪之法当疏导通泄,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现以清、解、通、利四法简以概之。

  清法: 《重订广温热论》曰: “温热郁于气分为伏热,郁于血分为伏火,通称伏邪,热与火,未有不当清凉者也。当其伏邪外溃在表,法宜开达,使热从表泄,则发表法亦清凉法也。伏邪内结在里,法宜苦寒通降,使火从下泄,则攻里法亦清凉法也。伏邪在半表半里,法宜双方和解,使热从表泄,火从里泄,则和解法亦清凉法也。”推之于痛风急性期,其发作时常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多属气血两燔,故清凉苦寒法可配合应用,清退伏火可选择生石膏、生大黄、牡丹皮、黄柏、白茅根、薏苡仁、青蒿等既可清热又可给邪以出路的药物,或透出皮毛,或二便分消,或活血通络,而在痛风的缓解期清热法可以酌情少用。

  解法: 中焦脾胃常为痰湿所困,解脾之郁常选用辛香温燥之品,能醒脾和胃、燥湿除满,如陈皮、枳壳、炒莱菔子、苍术、厚朴、半夏等,同时辨证配合宣上、通下之品,务以复脾胃运化之机为要。

  通法: 痰瘀内伏、经脉不通是痛风的重要病机,邪气久伏体内,气血多失其灵动之机,往往呆滞不动,需疏导经脉流通气血,祛痰湿、逐瘀血当并举。多选辛开苦泄之品,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防己、丹参、威灵仙、贝母、白芥子、王不留行等,而叶天士虫类通络之法如地龙、僵蚕等亦可临症选用。

  利法: 痰湿内蕴排泄不畅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给邪以出路是治疗痛风的重要方法。痰湿趋下,需因势利导,朱丹溪云: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健脾利湿和利湿泄浊类药物常可选用,如萆薢、茯苓、金钱草、车前子、土茯苓、泽兰等。

  痛风之变非一日之成,伏邪之积非一日所就,痛风之治非一日之功,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临证当知犯何逆,四法随症选用。

 




上一篇:从肝论治痛风浅析 下一篇:草乌甲素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