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饮食保健 传统治疗 现代治疗 中西结合 名医经验 痛风护理 云上文章 医学参考

山栀治痛风

(来源:网站编辑 2020-05-04 18:57)

文章正文

    山栀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始载于《本经》,被列为中品。其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临床多用于热病心烦,肝火目赤,湿热黄疸,口舌生疮,淋证,吐血、衄血、尿血等血证,疮疡肿毒及扭伤肿痛等病证。根据山栀的主治功效,笔者(上海中医药大学张玉萍)将其运用于痛风的治疗。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饮食谱由原来以素食类为主,转变为以高脂肪、高蛋白的肉食类为主,同时饮酒应酬频率增多、饮食起居失节,引起人体内部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痛风发病。其临床症状除了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增高、痛风结石外,脾胃蕴热为本病发病不可忽视的病因特点,故要解除关节疼痛,降低血尿酸,必须清除胃热,调整脾胃升清降浊功能。虽然目前西药别嘌呤醇、秋水仙碱、痛风利仙等诸多药物能迅速降低血尿酸,但往往初次服用效果很明显,对于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患者,治疗效果就不够理想。况且此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不能长久坚持服用。而临床所见这些痛风患者发作时,舌红,苔黄,脉滑数是其共性。因此要消除临床症状,治愈本病,清除脾胃蕴热是关键。

    笔者于2002~2003年期间治疗32例痛风患者,全部都是反复使用别嘌呤醇、秋水仙硷、消炎痛等西药治疗而未能好转,临床表现为舌红、苔黄或黄腻或黄糙、脉滑数、下肢脚大拇趾关节红肿热痛,尤其足跖红肿热明显者,在基本方山栀12g,当归6g,川芎9g,羌活6g等六味药中重用山栀,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温服。总有效率为87.5%。本方重用山栀,促使泻热排毒,使患者服药后尽快排便。首剂药用后,大便如不畅通者,将焦山栀改为生山栀9~12g,服药后5小时仍未排便,应尽快服第二煎。服药后以每日大便2~3次为宜,若腹痛较重、舌苔黄厚者用生栀子9~12g,增加大便次数,荡涤肠胃蕴热。若脚大拇趾关节红肿热痛多月未退,可结合外治。用生栀子、生大黄分量均等,研成细末,混匀纳入罐内备用。临用时选用蜂蜜或温水,配制成糊状外敷患处,其范围较大于肿胀面积,其厚度约0.5cm,再用比药面积大的油纸,盖于药上,外用纱布包好,每日或隔日一次。治疗效果较佳。笔者曾治25例,有效率为90.6%。经过临床多年的观察,山栀对调整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消除胃中邪热,从而缓解关节肿痛,降低血尿酸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如治一患者,李某,男,47岁。痛风2年多,形体尚丰,因过节时多饮啤酒及高粱厚味,外出旅游劳累,夜间突发。右脚拇趾、足跖红肿热痛,不能走路。血尿酸625umoL/L,患者无家属遗传史。肾功能、血脂、血糖、血沉、抗“0”、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均正常,血压120/80mmHg。大便不通,三日未解,小便黄赤。舌红体胖,苔厚黄腻,脉滑数。治以清胃祛湿,兼以活血通络。方用生山栀12g,当归6g,川芎9g,羌活6g,黄芩9g,苍术6g,淮牛膝6g,茵陈3g,制川军6g。患者首剂头煎药服完后,大便未行,5小时后再服第二煎,即得大便2~3次,量多秽腐恶臭,连续服药7天,大便日行1次,脚拇趾红肿已退,足跖红肿已减,轻微疼痛,能着地行走,又给药7帖,肿消,行走如常。服药1月查血尿酸372umol/L。即停止服药,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善后。

    山栀性味寒苦,《别录》:“大寒,无毒”。对于痛风病程长而反复发作者,一般治疗需要3~6个月不等,临床长期服用山栀,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副作用。《本经》认为山栀“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疮疡”。《雷公炮制药性解》曰:“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药品化义》曰:“归人肺、胃、肝、胆三焦、胞络经”。可见山栀不仅对饮食失节而导致脾胃湿热蕴结的痛风患者适用,增加肠功能蠕动,排毒通便,泄胃中邪热;而且能调和脏腑气血,通络消肿止痛。所以,痛风患者重用山栀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栀子提取物对肝细胞无毒性作用。并能促进胰腺分泌,通过抗自由基产生与清除增强而保护胰腺,对结扎输胆管后动物具有抑制胆红素在血中升高的作用。栀子对甲醛致小鼠亚急性足跖肿胀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动物软组织损伤的实验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由此可见,山栀与痛风确有不解之缘,痛风与饮食失节,伤及脾胃有关,而山栀确是一味能调整脾胃功能,清除胃中之热,纠正嘌呤代谢紊乱的药物。




上一篇:分型论治痛风性关节炎 下一篇:从热痹论痛风性关节炎及治疗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