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癥瘕

摘要 癥瘕是指妇女小腹内的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并常致月经或带下异常,甚至影响生育的疾病。 《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rdq...
癥瘕是指妇女小腹内的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并常致月经或带下异常,甚至影响生育的疾病。
《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此为瘕最早记载,并认识到此为奇经任脉为病。癥始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癥瘕并称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则不仅详尽描述了癥瘕的证候,还分析了本病的病因病机,指出本病系“因产后脏虚受寒,或因经水往来,取冷过度……多夹有血气所成也”。并提出了“八瘕候”。
历代古文献中所载“癥瘕”病,均列为“妇人病”,并观察到此病常伴见不孕症、月经失调、闭经、崩漏、带下病等病证。《内经》所论“石瘕”,便有“月事不以时下”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之“八瘕”,亦多有月经失调、闭经、崩漏、带下及不孕症等描述,如血瘕候“月水乍来乍不来,此病令人无子”。《备急千金要方》更以阴道异常分泌物的特征,来为“十二瘕”命名。
关于癥和瘕之区别,古人也有明确说法,如《诸病源候论·瘕病诸候》云:“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病虽有结块而可推移者,名为瘕。”因此,癥与瘕,虽然都是结块的一类病证,但其性质不同,癥者,坚硬成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积块不坚,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由于癥瘕的产生,常先气聚成瘕,日久则血瘀成癥,二者不易分开,故古今多以癥瘕并称。
西医学内生殖器官良性肿瘤、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等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内侵或七情、房事、饮食所伤,脏腑功能失调,致体内气滞、瘀血、痰湿、湿热等病理产物聚结于冲任、胞宫、胞脉,久而聚以成癥瘕。
1.气滞血瘀 七情内伤,肝气郁结,阻滞经脉,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积而成块,日久成癥。正如《灵枢·百病始生》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2.寒凝血瘀 寒邪客于冲任、胞宫、胞脉,血脉凝涩不行,瘀血乃生,积而成块,日久则成癥瘕。正如《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济阴纲目》云:“妇人血海虚寒,外乘风冷,搏结不散,积聚成块。”
3.痰湿瘀结 素体脾虚,或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凝而为痰,痰湿与瘀血相搏,痰瘀互结,积聚成块,久而成癥瘕。《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指出:“经水不通有属积痰者,大率脾气虚,土不能制水,水谷不化精,生痰不生血,痰久则下流胞门,闭塞不行,或积久成块。”
4.气虚血瘀 素体脾虚,或积劳成疾,气虚行血无力,血行不畅,瘀血内停,积而成块,日久成癥瘕。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
5.肾虚血瘀 肾藏精,主生殖,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若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伤肾,肾虚则脏腑之气失于资助,故血行无力,停滞为瘀,积而成块,日久为癥瘕。
6.湿热瘀阻 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之邪入侵,与气血相搏,或痰湿蕴结日久化热,结于冲任胞宫胞脉,日久成癥瘕。
【诊断】
1.病史 有情志抑郁,经行产后感受外邪,月经不调,带下异常等病史。亦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病史。
2.症状 妇人可有异常子宫出血,如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等;或有异常带下;或有小腹胀满,或疼痛,或经期小腹疼痛等。亦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3.检查
(1)妇科检查 盆腔内可触及异常包块,或子宫附件大小、质地、活动度异常改变。
(2)辅助检查 ①影像学检查:对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恶性肿瘤、卵巢肿瘤、输卵管肿瘤、异位妊娠等,行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②腹腔镜检查:对盆腔内包块有助于诊断,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③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肿块有助于诊断,通过活检有助于确定肿块性质。
【鉴别诊断】
首先应通过血或尿hCG,以及超声检查,与妊娠子宫鉴别。然后需进一步识别妇科良性癥瘕的主要病种,如卵巢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陈旧性宫外孕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善恶:即辨癥瘕之良恶性。良性癥瘕一般生长缓慢,质地较软,边界清楚,活动良好;恶性癥瘕一般生长较快,质地坚硬,边界不清,并伴消瘦、腹水等。
辨虚实:即辨虚实的属性,实邪多属瘀、痰、寒、湿、热等。一般包块固定、质硬,痛有定处,舌质暗或有瘀点者属瘀;包块质地软,舌淡苔腻者属痰;小腹冷痛,喜温者属寒;带下色黄,舌苔黄腻者属湿热。虚者以气虚、肾虚多见,一般小腹空坠,气短懒言属气虚;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属肾虚。
一般而言,癥瘕发病初期以实邪为主,中期以邪实正虚为主,后期则以正虚为主;在疾病发展中,邪可以伤正,虚可以致实。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大法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然而癥瘕病机复杂,常病势迁延,顽固不化,治疗又需遵《内经》“和法”之原则,“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云:“和之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即临床上宜根据患者寒热虚实属性之不同,结合体质及病程长短而酌用攻补,以期达到阴阳平和之目的。
(三)分型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包块质硬,下腹或胀或痛,经期延长,或经量多,经色暗夹血块,经行小腹疼痛;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闷,乳房胀痛,面色晦暗,肌肤不润;舌质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证候分析:气血瘀结,滞于冲任、胞宫、胞脉,积结日久,结为癥块;冲任气血瘀阻,故见经期延长,或经量多,经血色暗夹血块,经行小腹疼痛;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闷,乳房胀痛,面色晦暗,肌肤不润,舌质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均为气血瘀阻之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癥。方药:香棱丸(《严氏济生方》)。
香棱丸:木香 丁香 三棱 枳壳 青皮 川楝子 小茴香 莪术
方中木香、丁香、小茴香温经理气;青皮疏肝解郁,消积行滞;川楝子、枳壳除下焦之郁结,行气止痛;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消癥散结。
若经行量多或经漏淋漓不止者,加炒蒲黄、五灵脂、三七;月经后期量少者,加丹参、香附;经行腹痛甚者,加乌药、延胡索。
2.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包块质硬,小腹冷痛,喜温,月经后期,量少,经行腹痛,色暗淡,有血块;面色晦暗,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舌质淡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寒凝血瘀,结于冲任、胞宫、胞脉,日久聚以成癥。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故见月经后期,量少,经行腹痛,经色暗淡,有血块;寒邪内盛,郁遏阳气,故面色晦暗,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舌质淡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征。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消癥。
方药:少腹逐瘀汤(方见痛经)。
若积块坚牢者加穿山甲;月经量多者加血余炭、花蕊石;漏下不止者加三七;月经过少或闭经者加泽兰、牛膝;经行腹部冷痛者加艾叶、吴茱萸。
3.痰湿瘀结证
主要证候:下腹包块按之不坚,小腹或胀或满,月经后期或闭经,经质黏稠、夹血块;体形肥胖,胸脘痞闷,肢体困倦,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舌暗淡,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沉滑。
证候分析:痰湿内结,阻于胞宫、胞脉、冲任,积久成块,痰湿内聚,故其包块不坚;痰湿蕴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故见月经后期或闭经,经质黏稠、夹血块;痰湿下聚,任带失约,故见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舌暗淡,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沉滑,均为痰湿瘀阻之征。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方药:苍附导痰丸(方见月经后期)合桂枝茯苓丸(方见胎动不安)。
若积块不坚,病程已久,可加鸡内金、浙贝母、三棱、莪术;若带下量多者,可加芡实、乌贼骨;若脾虚气弱者,加党参、白术、黄芪。
4.气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结块,下腹空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淡红,有血块,经行或经后下腹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倦怠嗜卧,纳少便溏;舌质暗淡,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证候分析:气虚运血无力,瘀血结于冲任、胞宫、胞脉,日久积块成癥。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见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气血阳弱不能化血为赤,且血运无力,故见经色淡红,有血块;气虚下陷,故下腹空坠;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倦怠嗜卧,纳少便溏等,均为气虚之象。舌暗淡,边见瘀点瘀斑,脉细涩,均为气虚血瘀之征。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消癥。方药: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理冲汤:生黄芪 党参 白术 生山药 天花粉 知母 三棱 莪术 生鸡内金
方中生黄芪、党参、白术、生山药健脾益气扶正;三棱、莪术、生鸡内金破瘀散结;配以知母、天花粉等凉润之品以防党参、黄芪等虚热浮火内生。全方有益气化瘀消癥之功。
若经量多,经期酌加阿胶、炮姜;若经漏不止,经期酌加三七、炒蒲黄;若积块较坚,可酌加荔枝核、浙贝母、橘核等。
5.肾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积块,下腹或胀或痛,月经后期,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血块,面色晦暗,婚久不孕,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润,脉沉涩。
证候分析: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虚血瘀,阻于冲任、胞宫、胞脉,日久成癥;肾虚血瘀,冲任不畅,故见月经后期,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血块;婚久不孕,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均为肾虚之象。舌质淡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润,脉沉涩,为肾虚血瘀之征。
治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方药:肾气丸(方见经行浮肿)合桂枝茯苓丸(方见胎动不安)。
肾气丸以附子、桂枝为主药,各取少量,取“少火生气”之意,补命门之火,引火归原;再辅以熟地黄等六味药物滋补肾阴;与桂枝茯苓丸合用,共奏补肾活血、消癥散结之效。
若积块较坚,加三棱、莪术、血竭;若积块不坚,可加浙贝母、鸡内金;若经行腹痛明显,经期可加艾叶、吴茱萸、延胡索;若经量多,经期可加三七、炒蒲黄、五灵脂。
6.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下腹积块,小腹或胀或痛,带下量多色黄,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经色暗,有血块,质黏稠,经行小腹疼痛;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暗红,边见瘀点或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与余血搏结,瘀阻冲任、胞宫、胞脉,日久成癥。湿热下注,损伤带脉,则带下量多色黄;邪热留恋伤津,则身热口渴,心烦,便结;舌暗红,边见瘀点或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数,皆为湿热瘀结之征。
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消癥。
方药: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大黄牡丹汤: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方中大黄泻火逐瘀;牡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泄湿热,消癥结;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桃仁性善破血;冬瓜仁清利湿热。
若经血淋漓不尽,经期加三七、炒蒲黄、地榆炭;若经行腹痛,可加延胡索、莪术、五灵脂、蒲黄。
【其他疗法】
中成药治疗
(1)桂枝茯苓胶囊 每次3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血瘀证兼有痰湿者。
(2)宫瘤消胶囊 每次3~4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血瘀证。
(3)大黄䗪虫丸 每次1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血瘀证。
(4)丹鳖胶囊 每次5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临证要点】
癥瘕为妇人小腹内积块,临证时务必排除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恶性变,以免贻误病情。癥瘕病机复杂,病程较长。缘由有二,一是其基本病机虽为瘀血,然各种有形病邪易相互胶结,尤以痰瘀互结为突出特点。二是“正与邪、虚与实”往往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因此,临证之时既要把握正邪力量对比,又要仔细辨清各种病邪之属性。临证时除辨证外,还应结合辨其西医学的“病”,适当考虑各个“病”的特点,如子宫肌瘤可用扶正软坚,散瘀消癥法;子宫内膜异位症多用补肾化瘀消癥法;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可痰瘀同治。
【预后与转归】
中医药治疗良性肿瘤大多有效,预后良好。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调治,对改善症状、控制或缩小瘤体、调经助孕、孕后安胎等有较好效果。有些癥瘕随着妇女绝经,冲任气血衰减而积块渐消。当然也应注意,有少数患者有长期情志抑郁或其他不良刺激,也有恶变可能。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6-08 14:01:30)
上一篇:[中医病证]妇人腹痛       下一篇:[中医病证]阴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