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鼻鼽(中医儿科)

摘要 小儿鼻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鼻部疾病。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为特征。常伴发过敏性结膜炎、湿疹、哮喘、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出血...
小儿鼻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鼻部疾病。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为特征。常伴发过敏性结膜炎、湿疹、哮喘、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及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
本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春、秋、冬三季多发。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部分患儿可有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若积极治疗,可以控制症状,但极易反复发作。
【病因病机】
小儿鼻鼽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责之于先天禀赋有异,肺、脾、肾等脏腑虚损,卫外不固,外因责之于风、寒、异气之邪侵犯鼻窍。
(一)内因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患儿胎禀不足,肺气虚寒,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邪聚鼻窍,肺气不宣,津液停聚,遂致喷嚏、流清涕、鼻塞等,发为鼻鼽。
2.肺脾气虚,清阳不升 小儿喂养不当,脾胃运化力弱,化生不足,脏腑功能失健,鼻窍失养,肺脾气虚,易遭受外邪或异气侵袭,邪聚鼻窍而发为鼻鼽。
3.肺肾两虚,温煦失职 先天禀赋不足,肾阳式微,摄纳无权,气不归原,温煦失职,腠理、鼻窍失于温煦,加之肺气虚弱,则外邪、异气易侵,发为鼻鼽。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小儿乳食不节,食积化热,郁火内伏于肺经,燥热引动而发作,肃降失职,邪热上犯鼻窍,亦可发为鼻鼽。
(二)外因
异气所触,引动伏风 先天禀赋有异,体内素有伏风,外风、异味或异物触发,伏风则随之引动,发为本病。
肺开窍于鼻,本病虽表现在肺系,但与脾、肾亦有关。病机关键为邪聚鼻窍,肺气不宣,津液骤停。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本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春、秋、冬三季多发。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部分患儿可有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
2.临床表现 以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症状出现2项及2项以上,每日症状持续或累计1小时以上为诊断依据。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症状严重的患儿可有所谓“变应性敬礼”动作,即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
3.体征 发作期常见鼻黏膜苍白、灰白或浅蓝色,水肿,少数鼻黏膜充血,鼻甲肿大,鼻腔水样分泌物。症状严重的患儿可出现变应性黑眼圈、变应性皱褶。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4.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2)鼻腔分泌物检测 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可呈阳性,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检查可呈阳性。
(3)皮肤点刺试验、血清总IgE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血清学过敏原抗体检测 这些检测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通过主要症状,首先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再结合全身兼症,辨别病位归属于何脏腑。鼻黏膜色淡,鼻甲肿胀,多属气虚或阳虚;鼻黏膜色红,鼻甲肿胀多属热证。肺气虚寒,卫表不固,则症见鼻痒、喷嚏连作、流清涕、鼻塞遇风冷加重、畏寒怕风、自汗等,体征见鼻黏膜色淡、鼻甲肿胀。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则症见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劳累后加重,纳呆、便溏等,体征见鼻黏膜色淡,鼻甲肿胀。肾阳不足,温煦失职,则症见鼻痒、喷嚏连作、流清涕量甚多、腰膝酸软、四肢不温、怕冷,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下鼻甲肿胀苍白等。肺经伏热,上犯鼻窍,则症见鼻痒、喷嚏连连、流清涕、鼻塞,症状多在遇热或闷热天气发作,伴口干、烦热等,体征可见鼻黏膜色红、鼻甲肿胀。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多从肺入手,兼顾脾、肾。发作期当消风通窍,攻邪以治其标,间歇期应补虚固表,扶正以治其本,坚持较长时期的治疗。根据辨证分别治以温肺散寒,益气固表;益气健脾,升阳通窍;温肺补肾,通利鼻窍;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三)分证论治
1.肺气虚寒
证候: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或见咳嗽痰稀,鼻黏膜淡红或苍白,下鼻甲肿大,鼻道水样分泌物。舌质偏淡或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指纹淡红。
证候分析:本证多发于寒冷季节,肺气虚损,卫表不固,风寒异气乘虚而入,故鼻痒遇寒而发;邪正相搏,则喷嚏频频;肺失通调,气不摄津,则涕清如水;肺气虚弱,则气短懒言、语声低怯;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故畏风怕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肺气虚寒之征。
辨证要点:鼻痒、喷嚏频发、流清涕、鼻塞、畏风怕冷、自汗,或见鼻黏膜淡红或苍白、下鼻甲肿大、鼻道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主方:温肺止流丹(《辨证录》)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防风、桂枝、荆芥、细辛、苍耳子、辛夷、白芷、甘草。
加减:鼻痒甚者,加蝉蜕、乌梅;喷嚏多者,加蒺藜、五味子;流涕多者,加苍术、鱼脑石;畏风寒者,加麻黄、干姜;多汗者,加龙骨、牡蛎。
2.肺脾气虚
证候: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面色萎黄,食少纳呆,消瘦,腹胀,大便溏薄,四肢倦怠乏力,鼻黏膜淡红或苍白,下鼻甲肿大,鼻道水样分泌物。舌淡胖,苔薄白,脉弱,指纹淡。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化生不足,鼻窍失养,风寒异气乘虚而入,则鼻痒;正气格邪外出,则喷嚏频频;脾不运湿,停聚鼻窍,故鼻塞、流清涕;脾失健运,输布失职,则脘腹胀满,大便溏薄,食少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胖、脉弱均为气虚之征。
辨证要点:鼻痒、喷嚏频发、流清涕、鼻塞、鼻黏膜淡红或苍白、下鼻甲肿大、鼻道水样分泌物,伴见纳呆、便溏等脾气虚表现。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主方: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常用药: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升麻、陈皮、柴胡、辛夷、白芷。
加减:大便溏薄者,加葛根、芡实;畏风恶寒者,加桂枝、川芎;清涕如水量多者,加苍术、干姜;脘腹饱胀者,加砂仁、木香;食欲不振者,加山楂、谷芽。
3.肺肾两虚
证候: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鼻黏膜苍白,鼻道水样分泌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指纹沉淡。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温煦失职,风寒异气易从口鼻、肌表入侵,则发鼻痒;正邪相争,故喷嚏频频;肾阳虚弱,气化失职,寒水上泛,津停鼻窍,故鼻塞,清涕如水;面色白、形寒肢冷、神疲倦怠、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等均为肾阳虚之征。
辨证要点:鼻痒、喷嚏频发、流清涕、鼻黏膜苍白、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伴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不足表现。
治法:温肺补肾,通利鼻窍。
主方: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药: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肉桂、附子、细辛、苍耳子、辛夷。
加减:大便溏薄者,加肉豆蔻、补骨脂;小便清长者,加益智、乌药;鼻痒多嚏者,加乌梅、五味子;清涕长流者,加苍术、桂枝;畏风易感者,加黄芪、白术、防风;多汗者,加龙骨、牡蛎。
4.肺经伏热
证候: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或黏稠涕,鼻塞,嗅觉减退,可伴有咳嗽、咽痒、口干烦热,或见鼻衄,鼻黏膜色红,鼻甲肿胀,鼻腔干燥。咽红。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淡紫。
证候分析:邪热久郁肺经,肺失清肃,又复感温热邪气,两邪相搏则发为鼻痒、喷嚏;邪热迫津外泄则流清涕或黏稠涕;邪热煎熬津液,故口干烦热;舌质红、苔黄、脉数为肺热之征。
辨证要点:鼻痒、喷嚏频发、流清涕或黏稠涕、鼻塞,伴口干烦热,或见鼻衄、鼻黏膜色红、鼻甲肿胀、鼻腔干燥。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主方:辛夷清肺饮(《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辛夷、黄芩、栀子、麦冬、百合、石膏、知母、甘草、枇杷叶、菊花、薄荷。
加减:外感风邪者,加防风、白芷;鼻痒喷嚏者,加蒺藜、徐长卿;鼻流浊涕者,加黛蛤散、苍术;鼻流脓涕者,加胆南星、鱼腥草、龙胆;鼻干无涕者,去石膏、知母,加南沙参、黄精、乌梅、五味子;咽痒者,加蝉蜕、牛蒡子;咽红肿者,加金银花、败酱草;咳嗽者,加桔梗、前胡。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辛芩颗粒 用于肺气虚寒证。
2.通窍鼻炎颗粒(片) 用于肺气虚寒证。
3.玉屏风颗粒 用于肺脾气虚证。
4.辛夷鼻炎丸 用于肺经伏热证。
(二)药物外治
选用芥子、细辛、辛夷、甘遂、冰片(比例5∶5∶5∶5∶1)等药物研粉,在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生姜汁调成膏状,敷贴于大椎、迎香、肺俞等穴位,每次贴30~60分钟。3年为1个疗程。
(三)针灸疗法
1.体针 选迎香、印堂、风池、风府、合谷等为主穴,以上星、足三里、禾髎、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为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选1~2穴,用补法,留针20分钟。
2.灸法 用督灸在患儿督脉的上星穴、神庭穴、囟会穴、前顶穴灸治。每次2~4小时,每日1次,4日为1个疗程,治疗3~4个疗程,每疗程之间停1日。
3.耳穴贴压 选神门、内分泌、内鼻、肺、脾、肾、肾上腺、皮质下等穴。王不留行籽贴压,两耳交替,每次取3~5穴。
(四)西医治疗
治疗上有特异性治疗和非特异性治疗两大类:特异性治疗包括避免疗法及免疫疗法;非特异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减充血药、抗胆碱药等)和手术治疗(如筛前神经切断、翼管神经切断术等)。目前药物治疗是变应性鼻炎的首选方法。
【预防调护】
1.锻炼身体,增强免疫能力,防止受凉。
2.注意室内卫生,经常除尘去霉,勤晒被褥,避免与宠物接触。
3.注意观察,寻找诱发因素,若有发现,应尽量避免。
4.在寒冷、扬花季节及雾霾等不良天气时,出门戴口罩,减少和避免各种尘埃、花粉、污染物的刺激。
5.避免接触或进食易引起机体过敏之物,如羽毛、兽毛、鱼虾、海鲜等,忌辛辣刺激食物。6.按揉迎香穴,每次100下,每日1~2次。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6-11 08:49:15)
上一篇:[中医病证]感冒(中医儿科)       下一篇:[中医病证]乳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