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感冒(中医儿科)

摘要 感冒是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肺卫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系外感疾病。俗称“伤风”。西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参考...
感冒是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肺卫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系外感疾病。俗称“伤风”。西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参考本病诊疗。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寒温不知自调,易感受外邪;且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如表邪不解,内传入里,可发展为咳嗽、肺炎喘嗽,或邪毒内传,发生邪毒侵心等变证。
【病因病机】
小儿感冒发生的病因,以感受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热、暑、湿、燥邪及时邪疫毒等致病。若小儿正气不足,并遇气候变化、寒温交替、调护失宜等诱因,六淫之邪均可乘虚而入,发为感冒。感冒的病位在卫表,病机为外邪犯表,卫阳被遏,肺卫失宣。
1.感受风寒 风寒之邪,由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寒主收引,致使肌肤闭郁,卫阳不得宣发,导致恶寒、发热、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咳嗽;寒邪郁于太阳经脉,经脉拘急收引,气血流通不畅,则致头痛、身痛、肢节酸痛等症。
2.感受风热 风热之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肺气失宣,卫气不畅,则致发热较重、恶风、微有汗出;上扰清窍则头痛;热邪客肺,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等症。小儿肌肤薄,藩篱疏,感邪之后易于传变,外感风寒,寒易化热,形成表寒里热证。
3.感受暑湿 夏季暑湿当令,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致发热、汗出;湿为阴邪,黏腻重浊,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上蒙清窍,则头晕头痛;困于中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致胸闷、泛恶、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泄泻。
4.感受时邪 外感时疫毒邪,侵犯肺胃二经。疫毒性烈,易于传变,故起病急,病情重;邪犯肺卫,郁于肌表,则初起发热、恶寒、肌肉酸痛;毒热上炎,则目赤咽红;邪毒犯脾,升降失司,则见恶心、呕吐、泄泻等症。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畅,津液输布不利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为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感邪之后,脾胃纳运失司,乳食停滞,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甚或呕吐、大便稀薄,为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充,筋脉未盛,感邪之后,化热化火,热盛生风,内扰心肝,易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惊惕齘齿,甚则动风抽搐,为感冒夹惊。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感受外邪,或与感冒病人接触。
2.临床表现
(1)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头痛、全身酸痛为主症。
(2)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惊惕抽搐。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合并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病原学检查 鼻咽部分泌物病毒分离或桥联酶标法检测,可做病毒学诊断。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链球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增高。
(二)鉴别诊断
1.与急喉喑相鉴别 
2.与急性传染病早期相鉴别 多种急性传染病早期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麻疹、水痘、手足口病、幼儿急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加以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本病辨证,重在辨风寒、风热、暑湿、表里、虚实。
1.辨寒热 冬春两季多为风寒、风热感冒。有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肺卫表证,伴唇、舌、咽不红,苔薄白者,多为风寒袭表;有发热、恶风、微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肺卫表证,伴唇、舌、咽红,苔薄黄者,多为风热犯表。
2.辨暑湿 夏季多为暑邪感冒。发热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或常有微汗出而热不解,并伴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渴心烦者多为暑热偏盛之证;若胸闷,泛恶,舌苔腻为暑湿偏盛之证。
3.辨虚实 感冒多为实证,病在肌表肺卫,属表证;若反复感冒,体质虚弱,汗多,畏寒,多为虚实夹杂证。
4.辨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是否有流行趋势辨识。四时感冒一般症状较轻,无流行趋势;时行感冒一般症状较重,有流行病学史。
5.辨兼证 感冒病程中,若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浮滑,为感冒夹痰;若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为感冒夹滞;若惊惕啼叫,睡卧不宁,甚或惊厥,舌尖红,脉弦数,为感冒夹惊。
(二)治疗原则
感冒以疏风解表为基本治疗原则。根据辨证,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清瘟解毒等治法。
根据小儿的特点,在小儿感冒的治疗用药方面要注意:需兼顾兼夹证的治疗,应在解表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滞、镇惊之法。治疗中宜轻清疏解为主,不宜过汗,防止耗伤津液;慎用下法,以防苦寒伤伐脾胃;体质虚弱者可采用扶正解表法,益气、养阴以助正气祛邪外泄。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常使用中药成药、针灸、刮痧等方法治疗。
(三)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无红肿及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由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卫阳不得宣发,导致恶寒、发热、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咳嗽;寒邪郁于太阳经脉,气血流通不畅,则致头痛、身痛、肢节酸痛等症。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重,无汗,鼻流清涕,咽不红。
治法:辛温解表。
主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紫苏叶、桔梗、前胡、甘草。
加减:发热、汗出、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发热、头痛、微恶寒、恶心欲吐者,可用柴胡桂枝汤;头痛明显者,加葛根、白芷。
2.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证候分析:风热侵犯肺卫,卫表失和则发热较重、恶风、微有汗出;上扰清窍则头痛;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喷嚏、咳嗽;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等症。小儿肌肤薄,藩篱疏,感邪之后易于传变,外感风寒,寒易化热,形成表寒里热证。
辨证要点:发热重,恶风,少汗,鼻流浊涕,咽红肿痛。
治法:辛凉解表。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桔梗、牛蒡子、大青叶、荆芥、淡豆豉、芦根、淡竹叶。
加减:高热者,加重楼、绵马贯众;高热汗出者,加石膏;咳嗽重,痰稠色黄者,加桑叶、瓜蒌、浙贝母;咽红肿痛者,加虎杖、蒲公英、玄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
3.暑邪感冒
证候: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呕恶,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证候分析:夏季暑湿当令,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致发热、汗出;湿为阴邪,黏腻重浊,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上蒙清窍,则头晕头痛;困于中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致胸闷、泛恶、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泄泻。辨证要点:病发夏季,发热持续无汗,身重困倦,食欲不振。
治法:清暑解表。
主方: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香薷、金银花、连翘、厚朴、白扁豆。
加减:偏热重者,加黄连、栀子;偏湿重者,加藿香正气散;呕吐者,加竹茹、半夏;泄泻者,加黄连、苍术。
4.时行感冒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心烦,目赤咽红,肌肉酸痛,腹痛,或有恶心、呕吐、大便稀薄,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指纹紫。
证候分析:外感时疫毒邪,犯于肺胃二经。疫毒性烈,易于传变,故起病急,病情重。邪犯肺卫,郁于肌表,则初起发热、恶寒、肌肉酸痛;毒热上炎,则目赤咽红;邪毒犯脾,升降失司,则见恶心、呕吐、泄泻。辨证要点:一方多人发病,症状相似,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全身肌肉酸痛。
辨证要点:一方多人发病,症状相似,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全身肌肉酸痛。
治法:清瘟解毒。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合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荆芥、羌活、绵马贯众、栀子、黄芩、板蓝根、桔梗、牛蒡子、薄荷。
加减:高热者,加柴胡、重楼;发热、肌肉酸痛者,可用柴葛解肌汤;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半夏;泄泻者,加葛根、黄连、地锦草;腹痛者,加延胡索、白芍。
5.兼证
(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证候分析:风寒束肺,肺失宣肃,津液失布则痰白清稀;外感风热,灼津为痰,故痰稠色白或黄。
辨证要点:在感冒病程中兼有咳嗽加剧,痰多,喉间痰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常用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常用麻黄、苦杏仁、半夏、陈皮。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常用桑叶、菊花、鱼腥草、瓜蒌皮、浙贝母等。
(2)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证候分析: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或泄泻;食积化腐,浊气上升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
辨证要点:在感冒病程中兼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调。
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常用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常加用山楂、六神曲、鸡内金、莱菔子、枳壳。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者,加大黄、枳实。
(3)夹惊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哭闹不安,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搐,舌质红,脉浮弦,指纹青滞。
证候分析: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充,筋脉未盛,感邪之后,化热化火,热盛生风,内扰心肝,易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惊惕齘齿,甚则动风抽搐。辨证要点:在感冒病程中兼有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抽搐。
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常用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常加用钩藤、僵蚕、蝉蜕、珍珠母。另可服小儿回春丹、琥珀抱龙丸或小儿金丹片。
(一)中成药
1.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用于风热感冒。
2.双黄连口服液 用于风热感冒。
3.藿香正气水 用于暑湿感冒。
4.连花清瘟胶囊 用于时行感冒。
5.清宣止咳颗粒 用于风热感冒夹痰。
6.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用于风热感冒夹滞。
7.小儿金丹片 用于感冒夹惊。
(二)针灸疗法
1.针法取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头痛加太阳,咽喉痛加少商。用泻法,1日1~2次。用于风热感冒。
2.灸法取大椎、风门、肺俞。用艾炷1~2壮,依次灸治,每穴5~10分钟,以表面皮肤潮热为宜,1日1~2次。用于风寒感冒。
3.耳尖、少商点刺放血疗法。用于高热不退。
预防调护
1.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加强锻炼。
2.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避免与感冒病人接触,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4.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天可用食醋加水熏蒸1次,进行空气消毒。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冷饮、肥甘厚味。
6.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6-08 16: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