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脐部疾病(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摘要 脐部疾病是小儿出生后断脐结扎护理不善,或先天脐部发育异常而发生的脐部病证。其中脐部湿润不干者称为脐湿;脐部红肿热痛,流出脓水者称为脐疮;血从脐中溢出者称为脐血...
脐部疾病是小儿出生后断脐结扎护理不善,或先天脐部发育异常而发生的脐部病证。其中脐部湿润不干者称为脐湿;脐部红肿热痛,流出脓水者称为脐疮;血从脐中溢出者称为脐血;脐部凸起者称为脐突。
西医学称脐湿、脐疮为新生儿脐炎,称脐血为脐带出血。脐湿、脐疮、脐血的发病与接生断脐、护脐不当有密切关系。脐突包括西医学脐疝、脐膨出,与先天因素有关。
脐部疾病发生在新生儿期,一般预后良好。但是,脐疮处置不当亦可酿成败血症等重症;脐血若与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则病情较重;脐突患儿多预后良好。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脐部护理不当,或先天脐部发育缺陷所致。
1.脐湿、脐疮 主要是由断脐后护理不当,感受外邪所致。婴儿洗浴时,脐部为水湿所侵,或为尿液浸渍,或脐带未干脱落过早,或为衣服摩擦损伤等,湿浊浸淫皮肤,久而不干者,则为脐湿。若湿郁化热,或污秽化毒,湿热之邪蕴郁,营卫失和、气滞血瘀,而致脐部红、肿、热、痛,进而湿热酿毒化火,毒聚成疮,致脐部溃烂化腐,则为脐疮。
2.脐血 为断脐结扎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热内盛或中气不足所致。断脐时,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渗脉外;结扎过紧,伤及血脉,亦可致血渗于外。或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以致断脐不久,血从脐溢。部分患儿先天禀赋不足,中气虚弱,脾不统血,亦可致脐血不止。
3.脐突 主要分为内因与外因。内因是由于初生儿先天发育不全,脐孔未全闭合,留有脐环,或腹壁部分缺损,腹壁肌肉嫩薄松弛。外因为啼哭叫扰,屏气所致。啼哭叫扰过多,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成为脐突,偶见肿物凸起久不回纳,致外邪侵入,邪毒化热化火,可致高热、腹胀、腹痛等症。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有脐带处理不洁,尿液及水湿浸渍脐部或脐带根痂撕伤等病史。
2.临床表现
(1)脐带根部或脱落后的根部轻微发红,肿胀、渗液为脐湿;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气味臭秽者为脐疮。
(2)断脐后,血从脐孔渗出为脐血。
(3)脐部呈半球状或半囊状凸出,虚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肿块可以回纳为脐突。
3.辅助检查
脐湿、脐疮:脓液分泌物涂片可见细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脓液培养阳性率较高。
(二)鉴别诊断
1.脐湿、脐疮、脐血、脐突相鉴别。
2.与脐肠瘘、脐尿道管瘘、脐窦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1.脐湿、脐疮 临床上应辨常证与变证。仅见脐部发红,创面肿胀,有脓水渗出,全身情况尚好为常证;若脐部红肿,有脓性或血性渗出,伴烦躁不宁,甚则昏迷抽风为变证。
2.脐血 辨轻证、重证。轻证仅有少量渗血,患儿精神、吮乳俱佳,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重证则出血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至同时吐血、便血。
3.脐突 包括西医学脐疝与脐膨出。脐疝是肠管自脐部凸出至皮下,形成球形软囊,易于压回。脐膨出是部分腹腔脏器通过前腹壁正中的先天性皮肤缺损,突入脐带的根部,上覆薄而透明的囊膜,是较少见的先天性畸形。
(二)治疗原则
1.脐湿、脐疮 以祛湿生肌、清热解毒为原则。若热毒炽盛,邪陷心肝则凉血清营,息风镇惊。轻证单用外治法便有效,重证则需内外合治。
2.脐血 应辨清原因,对症治疗。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者,应重新结扎;因胎热内蕴,迫血妄行者宜凉血止血;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者应益气摄血。
3.脐突 采用压脐法外治或手术疗法。
(三)分证论治
1.脐湿
证候:脐带脱落以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见微红,舌质红,苔薄黄。
证候分析:水湿或秽毒之邪浸渍脐部,邪滞肌肤,故脐部有渗出,浸渍不干;舌质红、苔薄黄、指纹淡红为水湿浸渍之象。辨证要点: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
治法:收敛固涩。
主方:龙骨散(《杂病源流犀烛》)。
常用药:龙骨、白矾。外用,研粉,撒脐。
若局部红肿热痛者,按脐疮处理。
2.脐疮
证候: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恶寒发热,啼哭烦躁,口干欲饮,唇红舌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证候分析:本症为脐湿的进一步发展,秽毒之邪壅于肌肤,阻滞经络,气血凝滞,则局部红、肿、热、痛,渐为糜烂化脓,溃则脓水流溢;邪热内攻,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邪热扰神则啼哭烦躁;热毒伤津则口干欲饮,唇红舌燥。
辨证要点: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外治。
主方:犀角消毒饮(《张氏医通》)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水牛角、甘草、防风、荆芥、牛蒡子、黄连、连翘、蒲公英。
加减: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者,加大黄;脐部渗出混有血液者,加景天三七、紫草;伴神昏、抽搐者,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
3.脐血
证候: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舌红口干,甚则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见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舌淡苔薄,指纹淡。
证候分析:断脐后,如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时出血加重,静止时稍止。如胎热内蕴,迫血妄行,血循脐带创口外溢,可见脐血鲜红渗泄。脾虚气不摄血,可见脐血色淡,缓渗不止。
辨证要点: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
治法:结扎松脱者重新结扎脐带。胎热内盛者清热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健脾益气摄血。
主方:胎热内盛者用茜根散(《景岳全书》)加减;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正体类要》)加减。
常用药:胎热内盛者方用茜草根、黄芩、阿胶、侧柏叶、地黄、甘草;气不摄血者方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大枣、当归、血余炭、藕节炭。
加减:尿血者,加大蓟、小蓟;便血者,加槐花、地榆;形寒肢冷者,加炮姜炭。
4.脐突
证候: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凸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啼哭叫闹时,又可重复凸出。一般脐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亦无其他症状表现。但脐膨出可并发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肛门闭锁、膀胱外翻等。
证候分析:初生儿腹部肌肉嫩薄松弛,或先天脐部发育不全,脐孔未闭,留有脐环,加之患儿啼哭努挣,致使小肠脂膜突入脐中。
辨证要点:脐部膨出,手按肿物可回腹内。临床以局部表现为主,精神、食欲等一般无明显改变。
治法:压脐法外治。先将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包裹光滑质硬的薄片,垫压脐部,外用绷带扎紧。若脂膜突出过大,或不能回纳,并见哭闹不安,或年龄已逾2岁仍未痊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脐膨出的囊膜薄而透明,应及早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小儿化毒散 用于脐疮。
2.云南白药 用于脐血。
3.三七片 用于脐血。
(二)药物外治
1.如意金黄散 外用适量调敷脐部,每日1~3次,用于脐疮。
2.冰硼散 吹、搽脐部,每日2~3次,用于脐湿、脐疮。
【预防调护】
1.新生儿断脐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脐部残端让其自然脱落。
2.进行脐带结扎操作时,松紧度应适中,结扎部位离脐带根部应有1.5~2cm的距离。
3.新生儿断脐后,应注意脐部残端的保护,保持清洁干燥,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渍,新生儿内衣和尿布应清洁、干燥、柔软,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4.脐湿、脐疮者在脐部换药时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干痂形成,切不可强剥,以免发生出血和伤及肉芽。
5.脐血者应密切观察脐带结扎部位及全身的病情变化,如伴有皮肤出血,甚至其他部位出血,应考虑新生儿出血症,加用维生素K1静脉滴注治疗。
6.脐突者应减少婴儿啼哭叫扰,避免腹压增高。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6-08 15:56:03)
上一篇:[中医病证]胎黄       下一篇:[中医病证]感冒(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