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胎黄

摘要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因产生原因与胎禀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胎黄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新生儿黄疸,包括新生儿生...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因产生原因与胎禀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胎黄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新生儿黄疸,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两大类。本节主要讨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又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
【病因病机】
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为胎儿禀受孕母内蕴湿热之毒或阳虚寒湿之邪;外因主要为婴儿在胎产之时或出生之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以湿热之邪较为多见。其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病机关键为湿蕴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1.湿热郁蒸 由于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湿从热化,湿热郁蒸,而致发黄。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属于阳黄。热毒炽盛,黄疸可迅速加深。若湿热化火,邪陷厥阴,则会出现神昏、抽搐之险象。若正气不足,气阳虚衰,可成虚脱危证。
2.寒湿阻滞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寒湿阻滞,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寒为阴邪,故黄色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3.气滞血瘀 部分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寒湿蕴结肝经日久,气血郁阻,可致气滞血瘀而发黄。此因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络脉瘀积而致,故黄色晦暗,伴肚腹胀满,右胁下结成痞块,简称瘀黄。
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胆道闭锁,胆液不能从常道疏泄,横溢肌肤而发黄者。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孕母可有内蕴湿热之毒或阳虚寒湿,或滥用药物病史,或患儿胎产之时有感受湿热或寒湿病史。
2.临床表现 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3.体征 皮肤、巩膜黄染,部分患儿肝脾可见肿大。
4.辅助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结合胆红素增高为病理性黄疸。
(2)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3)母子血型测定,可检测因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4)肝功能可正常。
(5)肝炎综合征患儿需进行相关病原检测。
(6)疑甲状腺功能低下者,需检测TSH、T4、T3。
(二)鉴别诊断
1.需要鉴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2.病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较多,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超声学检查等明确病因。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本病辨证应首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继辨阴阳、识轻重。
1.辨性质 从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消退的情况,结合全身症状区别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①生理性黄疸是指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足月儿于生后10~14天自行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失,食欲良好,睡眠正常,一般无其他症状;②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或迟或早,有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也有生后2~3周出现,消退时间延长,或消退后又复现,或黄疸程度较重,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或睡眠不宁,纳呆等。
2.辨阴阳 对病理性黄疸辨其阴阳。若病程短,肤黄色泽鲜明,舌苔黄腻者,为阳黄;若黄疸日久不退,色泽晦暗,便溏色白,舌淡苔腻者,为阴黄。
3.辨轻重 轻者仅见面目、皮肤发黄,精神饮食尚可;重者肝脾明显肿大,腹壁青筋显露,为瘀积发黄。若黄疸急剧加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胎黄虚脱证;黄疸显著,伴有尖叫抽搐,角弓反张,为胎黄动风证。
(二)治疗原则
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治疗法则。初生儿脾胃薄弱,治疗过程中尚须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不可过用苦寒之剂,以防苦寒败胃,克伐正气。
(三)分证论治
1.常证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舌苔黄腻,指纹滞。
证候分析:本证起病急,为阳黄证。湿热蕴结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热扰心神则哭声响亮;邪困脾胃,升降失常,故不欲吮乳;湿热蕴结,津液不布,则口渴唇干。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之象。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证。本证重证易发生黄疸动风和黄疸虚脱之变证。
辨证要点:面目皮肤色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尿黄,舌红苔黄腻。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主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常
用药:茵陈、栀子、大黄、泽泻、车前子、黄芩、金钱草。
加减:热重者,加虎杖、龙胆;湿重者,加猪苓、茯苓、滑石;呕吐者,加半夏、竹茹;腹胀者,加厚朴、枳实。
(2)寒湿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舌苔白腻,指纹淡红。
证候分析:本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为阴黄证。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则皮肤面目发黄;湿从寒化,寒为阴邪,故面目皮肤色泽晦暗;脾肾阳虚,运化、温煦失职则纳呆神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腻均属寒湿之象。
辨证要点:面目皮肤色黄,色泽晦暗,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
治法:温中化湿退黄。
主方:茵陈理中汤(《张氏医通》)加减。
常用药:茵陈、干姜、白术、党参、甘草、薏苡仁、茯苓。
加减:寒重者,加附子;肝脾肿大,络脉瘀阻者,加三棱、莪术;食少纳呆者,加六神曲、砂仁。
(3)气滞血瘀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舌苔黄,指纹紫滞。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湿瘀交阻,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而横溢肌肤,故黄疸病程较长,逐渐加重,面目皮肤晦暗无华;肝藏血,血瘀不行,故右胁下痞块;瘀血内阻,血不循经则见瘀点瘀斑、衄血;唇舌暗红、舌见瘀点均为瘀积之证。
辨证要点:面目皮肤发黄,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瘀斑,舌见瘀点。
治法:行气化瘀消积。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大黄;皮肤瘀斑、便血者,加牡丹皮、仙鹤草;腹胀者,加木香、香橼;胁下癥块质硬者,加水蛭。
2.变证
(1)胎黄动风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舌苔黄腻,指纹淡紫。
证候分析:此证往往在阳黄基础上发生。病情危重,来势急骤,极低出生体重儿容易发生此证。湿热内蕴,郁而化火,邪愈盛则面目黄疸愈重;邪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神昏、抽搐。
辨证要点: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
治法:平肝息风退黄。
主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合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天麻、茵陈、大黄、车前子、石决明、川牛膝、僵蚕、栀子、黄芩。
(2)胎黄虚脱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指纹淡。
证候分析:本证为黄疸危证,多见于溶血性黄疸,关键在于阳气虚衰,而非邪气亢盛。阳虚水泛则面色苍黄、浮肿;水凌心肺则气促;阳虚至极,无以温煦则四肢厥冷、胸腹欠温;阳气虚脱,神无所依故神昏。辨证要点:黄疸迅速加重,面色苍黄,气促浮肿,神昏肢冷。
治法:温阳益气固脱。
主方:参附汤(《济生续方》)合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
常用药:人参、附子、干姜、五味子、麦冬、茵陈、金钱草。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茵栀黄口服液 用于湿热郁蒸证。
2.小儿肝炎颗粒 用于湿热郁蒸证。
3.紫雪散 用于胎黄动风证。
(二)滴肠疗法
茵陈10g,栀子4g,大黄3g,黄芩4g,薏苡仁10g,郁金4g。水煎2次,浓缩过滤成25mL,每日1剂,直肠滴注,连用7日。用于湿热郁蒸证。
(三)推拿疗法
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可用推拿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方法:在瘫痪肢体上以[插图]法来回滚5~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在相应的脊柱部位搓滚5~10分钟。
(四)针灸疗法
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患儿可配合针刺疗法,每日1次,补法为主,捻转提插后不留针。3个月为1个疗程。取穴如下:百会、风池、四神聪、通里,用于智力低下;哑门、廉泉、涌泉、神门,用于语言障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用于上肢瘫痪;环跳、足三里、解溪、昆仑,用于下肢瘫痪;手三里、支正,用于肘关节拘急;合谷透后溪,用于指关节屈伸不利;大椎、间使、手三里、阳陵泉,用于手足抽动。
(五)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
(1)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但需要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进行风险评估和系统管理,根据小时胆红素风险评估曲线进行随访。
(2)病理性黄疸,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①感染性黄疸:选用有效抗生素。②肝细胞性黄疸:选用保肝利胆药。③溶血性黄疸:光照疗法、肝酶诱导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可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病情严重者应及早给予换血疗法。④先天性胆道闭锁:及早诊断、及早手术治疗。
2.光照疗法 用蓝光、绿光或白光照射,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3.其他治疗 纠正酸中毒,防止低血糖,补充维生素。
【预防调护】
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
2.有肝炎病史的妇女应在治愈后再妊娠,如妊娠后发现有肝炎应及时治疗。既往所生新生儿有重度黄疸和贫血或有死胎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均应做ABO和Rh血型检查,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
3.避免新生儿口腔黏膜、脐部、臀部和皮肤损伤,防止感染。
4.新生儿应注意保暖,尽早开奶,促进胎粪排出。
5.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
6.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及早发现重症患儿并及时治疗。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6-08 15: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