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咳嗽(中医儿科)

摘要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病证,临床以咳嗽为主症。咳以声言,嗽以痰名,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咳嗽可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由于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很容易感受外邪引起发病...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病证,临床以咳嗽为主症。咳以声言,嗽以痰名,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咳嗽可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由于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很容易感受外邪引起发病,故临床上以外感咳嗽为多见。西医学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可参考本病诊疗。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大多预后良好,部分可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情加重,可发展为肺炎喘嗽。
【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分外感与内伤,常见病因有外邪犯肺、痰浊内生、脏腑失调等。小儿因肺脏娇嫩,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故以外感咳嗽为多见。病位在肺,常涉及脾,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1.外邪犯肺 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多寒暖不能自调,最易感受六淫之邪。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夹他邪入侵,外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肺卫受邪,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嗽。小儿为稚阴稚阳及纯阳之体,感邪后易化热,可见热性咳嗽。
2.痰浊内生 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喂养不当,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则酿生痰湿;小儿肺常不足,外邪犯肺,肺津失布,聚而为痰,上贮于肺,肺失宣肃而为咳嗽。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3.脏腑失调 肺为娇脏,感受外邪,日久耗伤肺气,或正虚邪恋,肺气不足,肺失宣肃,气逆于上,发为气虚咳嗽;肺热伤津,燥热耗液,肺阴受损,致阴虚咳嗽。咳嗽一症虽为肺脏所主,但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密切相关,故《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好发于冬春二季,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病,病前多有感冒病史。
2.临床表现 以咳嗽为主症,可有咯痰。
3.体征 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干啰音或不固定的粗湿啰音。
4.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胸片显示肺纹理增粗模糊,肺门阴影增深。
(2)血常规 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病原学检查 取鼻咽或气管分泌物标本做病毒分离或桥联酶标法检测,有助于病毒学的诊断。血肺炎支原体抗体IgG、IgM检测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痰细菌培养,可作为细菌学诊断依据。
(二)鉴别诊断
与肺炎喘嗽、原发性肺结核、支气管异物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本病辨证,根据病程的长短和表证的有无辨外感、内伤;并结合咳嗽的声音、咳痰性状辨寒热、虚实。
1.辨外感与内伤 起病急,病程短,伴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者为外感咳嗽;起病缓,病程较长,伴不同程度的脏腑功能失调者为内伤咳嗽。
2.辨咳嗽声音 咳声洪亮有力,多为实证;咳而声低气怯,多为虚证;咳嗽声重频作,多为风寒咳嗽;咳声高亢,或声浊不爽,多为风热咳嗽;咳嗽痰鸣辘辘,多为痰湿咳嗽;咳声重浊,喉间痰鸣,多为痰热咳嗽;咳声无力,多为气虚咳嗽;咳声嘶哑,气短声低,多为肺阴不足。
3.辨咳痰性状 痰白稀薄易咯,多属风寒或痰湿;痰稠色黄,多为风热或痰热;痰白清稀,多为气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多为肺阴不足。
(二)治疗原则
本病以宣肃肺气为基本治则。外感咳嗽者,佐以疏风解表;内伤咳嗽者,佐以燥湿化痰,或清热化湿,或益气健脾,或养阴润肺等法随证施治。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可应用中成药、针灸、推拿等疗法。
(三)分证论治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冬春季节,起病较急,病程相对较短。风寒之邪犯肺则咳嗽频作,痰白清稀,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小儿风寒犯肺易从热化,若风寒夹热者,症见声音嘶哑,恶寒,鼻塞,咽红,口渴;若转风热证,则咳嗽痰黄,口渴咽痛,鼻流浊涕。
辨证要点:咳嗽痰稀,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肃肺气。
主方:杏苏散(《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苦杏仁、紫苏叶、陈皮、茯苓、法半夏、桔梗、甘草。
加减:外寒重者,加麻黄;痰多清稀者,加金沸草、紫苏子;若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舌质红,风寒化热者,加鱼腥草、黄芩、枇杷叶。
(2)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不爽,咳声高亢或声浊,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证候分析:本证可由风热犯肺所致,或由风寒犯肺转化而来。肺热重者,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风热表证重者,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若风热夹燥,症见干咳频作,无痰或痰少黄稠难咯,咳剧胁痛,甚则咯痰带血,口干欲饮,舌质红干,舌苔黄,脉细数,指纹紫滞;若风热夹湿,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指纹紫滞。
辨证要点:咳嗽不爽,痰黄,鼻流黄涕,咽红。
治法:疏风清热,宣肃肺气。
主方: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苦杏仁、桔梗、黛蛤散、浙贝母、大青叶、牛蒡子、芦根、甘草。
加减:咳嗽重者,合麻杏石甘汤;风热夹燥,用桑杏汤;发热甚者,加石膏、鱼腥草、黄芩;咳甚痰多者,加瓜蒌皮、天竺黄、葶苈子;喉核赤肿甚者,加射干。
2.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多,色黄黏稠,咯吐不爽,咳剧气促,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邪热灼津炼痰,痰热结于气道而致,也可由脾胃积热,或心肝火旺,炼液为痰上贮于肺而成。以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咯出为特征。热重者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痰重者喉间痰鸣,甚则喘促,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辨证要点:咳嗽痰多,色黄黏稠,喉间痰鸣,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泻肺,宣肃肺气。
主方:清金化痰汤(《医学统旨》)加减。
常用药:黄芩、栀子、桑白皮、前胡、款冬花、鱼腥草、浙贝母、天竺黄、桔梗、麦冬、甘草。
加减:高热者,加石膏、知母;咳痰多者,加鱼腥草、葶苈子、竹沥;痰中带血,烦躁易怒者,加黛蛤散、夏枯草;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大便干结者,加瓜蒌、大黄。
(2)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辘辘,胸闷纳呆,神乏困倦,形体虚胖,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指纹沉滞。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素体脾虚湿盛患儿,由脾虚湿盛,聚生痰液,壅阻气道而致。以咳嗽痰壅,色白而稀为特征。湿盛者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脾虚者神乏困倦,形体虚胖,纳食呆滞。辨证要点:咳痰清稀,色白量多,纳呆困倦,舌质淡红,苔白腻。
治法:燥湿化痰,宣肃肺气。
主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麻黄、苦杏仁、白前。
加减:胸闷不适,咳痰不爽者,加枳壳、桔梗;寒湿较重,痰白清稀,舌苔白滑者,加干姜、细辛;纳呆困倦者,加广藿香、薏苡仁。
(3)气虚咳嗽
证候:咳嗽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胃纳不振,自汗畏寒,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指纹淡。
证候分析:本证常为久咳,多由痰湿咳嗽转化而来。以咳嗽无力,痰白清稀为特征。偏肺气虚者,气短乏力,自汗畏寒;偏脾气虚者,胃纳不振,舌淡嫩,边有齿痕。
辨证要点:久咳不愈,咳嗽无力,痰白清稀,气短自汗,舌淡嫩,边有齿痕。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止咳。
主方: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五味子。
加减:气虚重者,加黄芪、太子参;咳重痰多者,加苦杏仁、紫菀、款冬花;自汗者,加麻黄根、煅牡蛎。
(4)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指纹紫。
证候分析:本证常为久咳,多由痰热壅肺转化而来。肺阴不足,金破不鸣,故干咳无痰,喉痒声嘶;热伤肺络者,咯痰带血;阴津不足,津不上承,故口渴咽干,阴虚生内热,故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乃阴虚之征。
辨证要点:久咳不愈,干咳少痰,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南沙参、麦冬、地黄、玉竹、天花粉、甘草、桑白皮、款冬花、枇杷叶。
加减:咳嗽、咽喉不利者,用麦门冬汤;低热不退者,加青蒿、地骨皮、胡黄连;久咳痰黏者,重用麦冬,合泻白散;兼胃阴不足,食少纳差者,加山楂、谷芽、石斛;咳痰带血丝者,加白茅根、地黄。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杏苏止咳颗粒 用于风寒咳嗽。
2.清宣止咳颗粒 用于风热咳嗽。
3.金振口服液 用于痰热咳嗽。
4.橘红痰咳液 用于痰湿咳嗽。
5.养阴清肺糖浆 用于阴虚咳嗽。
(二)推拿疗法
揉小天心,补肾水,揉二马,揉板门,逆运内八卦,清肺经,推四横纹,揉小横纹,清天河水。咳喘轻者,1日2次;咳喘严重者,1日4~6次。咳喘以夜间为重者,停推四横纹,分推肩胛各50次,以平喘止咳。高热者,揉小天心后加揉一窝风。
(三)针灸疗法
针刺取穴 ①天突、内关、曲池、丰隆。②肺俞、尺泽、太白、太冲。每日取1组,两组交替使用,1日1次,10~15次为1疗程,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
【预防调护】
1.适当到户外活动,加强体格锻炼,增加小儿抗病能力。
2.注意休息,保持环境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室温以20~24℃为宜,相对湿度约60%。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忌辛辣刺激、过甜过咸饮食。
4.咳嗽时防止食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5.经常变换体位及轻拍背部,有助于排出痰液。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6-11 14: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