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儿科)

摘要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一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一定的范围。根据部位可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扁桃体炎)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毛细支...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一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一定的范围。根据部位可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扁桃体炎)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古代医籍中所述的“自汗易感”与本病接近,此类患儿亦被称为“易感儿”或“复感儿”。
本病多见于6个月~6岁的小儿,其中1~3岁的幼儿发病率最高,学龄期前后发病次数明显减少。冬春季节气温变化剧烈时易反复不已,夏季有自然缓解趋势。反复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常并发咳喘、心悸、水肿、痹证等病证,甚则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心健康。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包括禀赋不足、喂养不当、顾护失宜、素禀体热等。病机责之于虚实两端:虚者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实者邪热内伏,遇感乃发。病位主要在肺,常涉及脾胃。
1.禀赋不足,体质柔弱 父母体弱多病或妊娠时患病,或早产、多胎、胎气孱弱,生后肌肤薄弱,腠理疏松,不耐四时邪气,感邪即病。
2.喂养不当,脾胃受损 母乳不足或人工喂养,换乳不慎,辅食添加不当,或偏食、挑食,饮食精微摄取不足,脾胃虚弱,母病及子,土不生金,易遭外邪侵袭;或恣食生冷寒凉、肥甘厚腻之品,损伤脾胃,致外邪易侵。
3.顾护失宜,不耐寒热 户外活动缺乏,日照不足,肌肤柔弱,卫外不固,加之小儿寒热不知自调,若气候突变,冷热失常,而增减衣被不及时,极易致外感。素禀体热,遇感乃发。平素嗜食肥甘厚腻、辛辣炙煿之品致肺胃蕴热或胃肠积热,或热病后余邪未清,亦有久居湿地,湿热内蕴者。患儿素体热盛,一旦外邪侵袭,新感易受,留邪内发。
若反复呼吸道感染久病不愈,正气愈损,患儿抵抗力更加下降,则易变生他病。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及判断条件的修订结果,对本病进行判断。
注:①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②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应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③确定次数需连续观察1年;④反复肺炎是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两次,肺炎需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二)鉴别诊断
与鼻鼽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本病辨证,应首分虚实,继辨脏腑。
1.辨虚实 患儿形体瘦弱,常见多汗、气短、倦怠乏力、纳差、生长发育迟缓等症者,多属虚证。其中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者属气虚;手足心热或低热,盗汗,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体质壮实,平素嗜食肥甘厚腻,常见咽微红、口臭或口舌易生疮、大便偏干者,多属实证。
2.辨脏腑 自汗、气弱、气短懒言者多为肺虚;面黄少华、厌食少食、倦怠乏力者多属脾虚。咽微红,口臭或口舌易生疮,大便干者属肺胃实热;口臭、便干、腹胀、苔厚者为胃肠积热。
(二)治疗原则
本病以虚证为主,故治疗以补虚为要,关键要抓住用药的时机,或健脾补肺,或益气养阴,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属实证者,以清泻肺胃为主。
(三)分证论治
1.肺脾气虚
证候:反复外感,少气懒言,动则多汗,面黄少华,唇口色淡,食少纳呆,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脉细无力,指纹淡。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顾护失宜之小儿。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卫外不固,故反复外感,动则多汗,少气懒言;脾虚生化乏源,运化失常,故面黄少华,唇口色淡,食少纳呆,大便不调。
辨证要点:反复外感,多汗,少气懒言,纳呆食少。
治法:健脾补肺。
主方:玉屏风散(《究原方》)加减。
常用药:黄芪、白术、防风、党参、山药、煅牡蛎、陈皮。加减:汗多者,加五味子、浮小麦;纳呆加鸡内金、麦芽、山楂;大便溏薄者,加薏苡仁、茯苓。
2.气阴两虚
证候:反复外感,手足心热,或低热,盗汗,口干,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大便偏干,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素体阴虚或疾病后期,邪去正伤,气虚卫表不固,故容易外感,气虚不足则神疲乏力,气虚运化无力则纳呆;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或低热,口干,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辨证要点:反复外感,手足心热,盗汗神疲,纳呆便干,舌质红,苔少或花剥。
治法: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白术、茯苓、牡蛎、鸡内金。
加减:偏气虚者,加黄芪;纳呆加山楂、麦芽;汗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口干者,加天花粉、石斛;手足心热或低热者,加地骨皮、牡丹皮;大便偏干者,加柏子仁、火麻仁。
3.肺胃实热
证候:反复外感,咽微红,口臭,口舌易生疮,汗多而黏,夜寐欠安,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平素嗜食肥甘辛辣或素体内热者。蕴热迫津故汗多而黏;多汗腠理失密,外邪易侵;热蕴于胃则口臭口干、口舌易生疮;肺热上行则咽微红,下移大肠则便干。
辨证要点:反复外感,汗多而黏,咽微红,口臭,大便干,舌质红。
治法:清泻肺胃。主方: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连翘、淡豆豉、黄芩、牛蒡子、薄荷、石膏、大黄、淡竹叶、芦根、甘草。
加减:咽易红者,加胖大海、金果榄;扁桃体易肿大者,加僵蚕、玄参;口舌易生疮者,加栀子、通草;舌苔厚者,加山楂、鸡内金。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童康片 用于肺脾两虚证。
2.槐杞黄颗粒 用于气阴两虚证。
3.清降片 用于肺胃实热证。
(二)药物外治
每年三伏、三九期间,采用甘遂、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生姜等药研末,用姜汁(或凡士林)调膏,以无菌敷料贴敷于肺俞、膏肓、膻中、天突等穴,每次贴敷2~4小时。
(三)捏脊疗法
本法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作用,可提高患儿免疫力,增强体质,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每天1次,每周治疗5天,4周为1个疗程。
【预防调护】
1.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感冒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
2.经常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多晒太阳,增强体质;避免雾霾天气外出运动,必要时佩戴口罩。
3.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过冷过热;出汗较多时,用干毛巾擦干,勿吹风着凉,洗澡时尤应注意。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5.保证膳食营养均衡,不贪凉,不偏食辛辣油腻,不过食。
6.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等。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6-11 16: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