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鹅口疮

摘要 鹅口疮是以口腔黏膜、舌上散在或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白屑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又因其屑色白如雪,故名雪口。西医学亦称为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
鹅口疮是以口腔黏膜、舌上散在或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白屑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又因其屑色白如雪,故名雪口。西医学亦称为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见于新生儿,以及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久病久泻,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小儿。轻证预后良好;少数重证患者,白屑蔓延鼻道、咽喉或气管,甚至波及肺,影响呼吸和吮乳,则可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可由胎热内蕴,或体质虚弱,久病久泻,或调护不当,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其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脾、肾,病机关键是火热之邪循经上炎,熏灼口舌。
1.心脾积热 孕母平素喜食辛辣炙煿之品,热留脾胃,遗患胎儿,致胎儿心脾积热;或出生时产道秽毒侵入儿口;或喂养不当,嗜食肥甘厚味,脾胃蕴热;或出生后护理不当,口腔不洁,黏膜破损,秽毒之邪乘虚而入。因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又络于舌,若心脾积热,热邪循经上行,内外合邪,熏灼口舌,发为鹅口疮。
2.虚火上浮 多由胎禀不足,素体阴虚;或因病后失调,久病体虚;或久泻久利津液大伤;或患其他热性病后,灼伤阴津致肾阴亏虚,水不制火,虚火上浮,熏蒸口腔,发为鹅口疮。
若邪盛正虚,病情发展蔓延,火热之邪可致上下壅塞,肺气闭塞,引起呼吸不利,吞咽困难等危重证候。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多见于新生儿,或久病体虚、久泻儿,或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史。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上出现乳白色斑膜,形似奶块。常见于颊黏膜、舌、齿龈、上腭及唇内黏膜,可蔓延至咽部。初起呈点状和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状,擦去斑膜后,可见红色创面。婴幼儿常表现为拒食,吮乳时啼哭。本病累及食管、肠道、喉、气管、肺等,可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3.辅助检查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于显微镜下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二)鉴别诊断
1.本病需与白喉鉴别;与口疮鉴别。
2.残留奶块 其状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棉签蘸温开水轻拭,即可除去奶块,易于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本病以八纲辨证为主,重在辨虚实及轻重。
1.辨虚实 实证一般起病急,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焮红,可伴发热、面赤、心烦口渴、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舌苔厚腻等症;虚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迁延反复,口腔白屑较少,周围焮红不显,可伴消瘦、神疲虚烦、颧红等症状。
2.辨轻重 轻证白屑较少,范围局限,全身症状轻微或无,饮食、睡眠正常;重证白屑堆积,甚或蔓延到鼻腔、咽喉、气道、胃肠,可伴高热、烦躁、哭闹、吐泻、气促及吮吸困难等,极重者可危及生命。
(二)治疗原则
本病实证宜清泻心脾积热;虚证宜滋肾养阴降火。
(三)分证论治
1.心脾积热
证候:口腔、舌面满布白屑,周围焮红较甚,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吮乳啼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白厚腻,指纹紫滞,脉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胎毒内蕴,或口腔不洁,感受秽毒,或久病余邪未清,内积心脾,郁而化热,熏灼口舌,故见口腔白屑满布,状如鹅口;心脾热盛则面赤唇红;积热上扰心神则烦躁不宁;积热下移则便秘尿赤。
辨证要点:口腔、舌面白屑多,周围焮红,面红唇赤。
治法:清心泻脾。
主方: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栀子、石膏、黄连、黄芩、地黄、赤茯苓、灯心草。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舌苔厚腻者,加广藿香、佩兰、滑石;口干喜饮者,加石斛、芦根、麦冬;腹胀纳呆者,加山楂、麦芽、槟榔。
2.虚火上浮
证候:口腔舌面白屑散在,周围焮红不重,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或低热盗汗等,舌质红,少苔,指纹淡紫,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先天禀赋不足,或生后喂养调护不当,或久病体质虚弱,津液耗伤,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虚火上浮,熏蒸口舌,故口舌白屑散在,焮红不甚;面白颧红,手足心热,低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虚火上浮之象。
辨证要点:口、舌白屑散在,周围焮红不重,舌质红,少苔。
治法:滋阴降火。
主方: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知母、黄柏。
加减:口干欲饮者,加石斛、玉竹;低热者,加地骨皮、白薇;食欲不振者,加乌梅、木瓜、麦芽;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久病反复,虚火上炎者,少佐肉桂。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导赤丸 用于心脾积热证。
2.知柏地黄丸 用于虚火上浮证。
(二)药物外治
1.冰硼散、珠黄散、青黛散涂敷患处。用于心脾积热证。
2.西瓜霜喷剂、开喉剑喷雾剂,每次适量,喷敷患处。用于心脾积热证。
3.吴茱萸10g,研为细末,以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两足涌泉穴。用于虚火上浮证。
(三)西医治疗
1.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
2.制霉菌素混悬液(每毫升含10万~20万单位)涂拭患处,1日3次。
【预防调护】
1.加强孕期卫生保健,及时治疗阴道霉菌病。
2.注意口腔清洁,喂奶后给予少量温开水,哺乳婴儿的奶瓶、奶嘴要消毒,母乳乳头应保持清洁。
3.避免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及不必要的口腔擦拭,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4.注意婴儿营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5.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6.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者,适当食用水果。
7.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处理。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6-11 17: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