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头痛

摘要 头痛,亦称头风,是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头痛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西医学中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外伤性头痛等,可参照本节...
头痛,亦称头风,是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头痛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西医学中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外伤性头痛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有关头痛病名、病因病机的论述首载于《黄帝内经》,又称本病为“脑风”“首风”“真头痛”“厥头痛”等,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端。《素问•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素问•五脏生成》曰:“头痛颠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奇病论》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这些论述奠定了头痛证治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了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的证候及治疗,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头痛门》将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并补充了太阴、少阴头痛,主张分经用药,如“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强调了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这些认识至今仍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明•王肯堂对头痛、头风各自临床特点进行了区别,《证治准绳•头痛》云:“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张景岳《景岳全书•头痛》云:“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提出了头痛的辨治要点。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云:“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首创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顽疾,颇具新意。
【病因病机】
头痛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端,六淫之邪外袭,上犯颠顶,阻遏清阳,或内伤痰浊、瘀血痹阻经络,壅遏经气,或肝郁化火,阴虚阳亢,上扰清窍,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脑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失养,皆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脑,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发为头痛。其中以风邪为主,《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百病之长,易兼夹时气而致病。若风寒袭表,寒凝血涩,则头痛且见恶寒战栗;若风热上炎,侵扰清空,则头痛且身热心烦;若风湿袭表,湿蒙清窍,则头痛且沉重胀闷。
2.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可发为头痛。若肝郁化火,日久伤阴,肝肾亏虚,阴虚阳亢,亦可引发头痛。
3.饮食劳伤 饮食不节,或劳逸过度,或久病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或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发为头痛。若饮食不节,恣食辛辣肥甘厚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发为痰浊头痛。
4.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久亏。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若肾精久亏,脑髓空虚,则会发生头痛。若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亦可发为头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跌仆损伤,或脑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瘀血痹阻于脑,不通则痛,发为瘀血头痛。
(二)病机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上循头面。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颠之上,唯风可到”,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并与他邪合而为病。若风邪夹寒,凝滞血脉,络道不通,不通则痛;风邪夹热,风热炎上,清空被扰,而发头痛;风邪夹湿,阻遏阳气,蒙蔽清窍,可致头痛。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而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头痛因于肾者,多因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虚,发为头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头窍有赖于精微物质的滋养。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或因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塞气机,浊阴不降,清窍被蒙而致头痛。若因头部外伤,或久病人络,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亦可发为瘀血头痛。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外感头痛多责之于风、寒、湿、热,属表实证;内伤头痛多关乎气、血、痰、瘀、虚,其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病机演变常可由实转虚或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如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脑窍失养,可转为气血亏虚之头痛;肝阳、肝火日久,阳热伤阴,肾虚精亏,可转为肾精亏虚之头痛,或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头痛。各种头痛迁延不愈,病久入络,又可转变为瘀血头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头部疼痛为主症。疼痛的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颠顶、枕项或全头等。疼痛的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
2.头痛较甚者,可伴见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烦躁等症。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测量血压,血常规和头颅CT或MRI检查、脑电图以及腰椎穿刺脑脊液等检查有助于头痛的诊断,必要时行精神、心理检查,或做五官科相应检查。
(二)鉴别诊断
真头痛 真头痛为头痛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灵枢•厥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难经•六十难》亦云:“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人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应详问病史,注意辨察头痛之久暂,疼痛的特点、部位、影响因素等,以利于准确辨证。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头痛多因外邪致病,起病较急,一般疼痛较剧,病程较短,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重痛,痛无休止,多伴有外感表证,以实证为多。内伤头痛多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空痛、昏痛,痛势绵绵,遇劳加重,时作时止,以虚证为多。如因肝阳、痰浊、瘀血等以邪实为主的内伤头痛,多表现为胀痛、重痛或刺痛,且常伴有相应脏腑症状表现。临床亦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
2.辨头痛部位 太阳头痛,痛在脑后,下连于项;阳明头痛,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多在颠顶部位,或连目系;太阴、少阴头痛多以全头疼痛为主。偏头痛,也称“偏头风”,常以一侧头痛暴作为特点,痛势剧烈,可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系肝经风火上扰所致。
3.辨头痛性质 因于风寒者,头痛剧烈且连项背;因于风热者,头胀而痛;因于风湿者,头痛如裹;因于痰湿,头痛而重;因于肝阳,头痛而胀;因于肝火,头部跳痛、灼痛;因于瘀血,头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因于虚者,多呈隐痛、空痛或昏痛。
(二)治则治法
外感头痛多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治疗当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证以补养气血或益肾填精为主;实证以平肝、化痰、行瘀为主;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顾,补虚泻实。此外,治疗头痛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引经药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太阴头痛选用苍术。
(三)证治分类
1.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连及项背,呈掣痛样,时有拘急收紧感,常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头痛喜裹,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头部,凝滞经脉。
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
常用药:川芎善行头目,活血通窍,祛风止痛,为治疗外感内伤头痛之要药;荆芥、羌活、细辛、白芷、防风疏风解表,散寒之痛;薄荷清利头目;清茶上清头目。
若头痛,恶寒明显者,加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温经散寒。颠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者,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藁本、川芎、细辛、半夏以温散寒邪,降逆止痛;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以温经散寒止痛。
(2)风热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窍,窍络失和。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
常用药: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辛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生石膏清热和络。
若烦热口渴,舌红少津,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芦根等清热生津,甚者加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口舌生疮,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腑泄热;鼻流浊涕如脓,鼻根及鼻旁疼痛,加苍耳子、辛夷、鱼腥草、藿香等清热散风除湿,通利鼻窍。
(3)风湿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流,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证机概要:风湿外侵,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川芎辛温通窍,活血止痛。
若胸闷脘痞、腹胀便流,加苍术、陈皮、砂仁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以降逆止呕;纳呆食少,加麦芽、神曲、焦山楂以健脾助运;小便短少者,加茯苓、薏苡仁、淡竹叶以淡渗利湿;发于夏季,感受暑湿,见身热汗少或汗出不畅,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者,加藿香、佩兰、荷叶。
2.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临床表现:头胀痛而眩,以两侧为主,心烦易怒,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平肝潜阳息风;栀子、黄芩清泻肝火;桑寄生、杜仲补肾柔肝;牛膝、益母草活血调经,引血下行;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
若头痛剧烈,目赤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者,加龙胆草、夏枯草、大黄以清肝泻火;头晕目涩,腰膝酸软者,加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等以滋肾养肝。
(2)血虚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而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
常用药:当归、生地黄、白芍养血滋阴;川芎、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五味子、远志、炒枣仁养心安神。
若见神疲乏力,遇劳加重,气短懒言,汗出恶风等,加黄芪、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阴血亏虚,阴不敛阳,肝阳上扰者,加天麻、白疾藜、枸杞子、菊花、石决明等。
(3)气虚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则加重,纳食减少,倦怠乏力,气短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
代表方:益气聪明汤。
常用药:黄芪、炙甘草、人参健脾益气;升麻、葛根引清气上升;蔓荆子、芍药养血祛风止痛。
若头痛绵绵不休,心悸,失眠者,加当归、熟地黄、何首乌以补血;畏寒怕冷,手足欠温,加附子、肉桂、葱白等温阳通络。
(4)痰浊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昏蒙沉重,胸皖痞闷,纳呆呕恶,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证机概要: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常用药:半夏、陈皮、甘草和中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天麻、白羡藜、蔓荆子平肝息风止痛。
若痰湿中阻,胸脱满闷甚者,加厚朴、枳壳、砂仁;口苦,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去白术,加黄连、枳实、竹茹,或选用黄连温胆汤以清化热痰。
(5)肾虚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少寐健忘,遗精带下,舌质红,苔少,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充。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方:大补元煎。
常用药:熟地黄、枸杞、女贞子滋肾填精;杜仲、续断补益肝肾;龟甲滋阴益肾潜阳;山萸肉养肝涩精;山药、人参、当归、白芍补益气血。
若头痛而晕,面颊红赤,潮热汗出,去人参,加墨旱莲、知母、黄柏以滋阴泻火,或用知柏地黄丸;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加鹿角、附子以温肾助阳,或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6)瘀血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可见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凌霄花活血化瘀止痛;当归活血养血;白芷、细辛、葱白辛散通窍止痛。
若头痛较剧,加全蝎、娱蚣、土鳖虫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祛瘀止痛;久痛不已,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细弱无力,加黄芪、党参、当归以补气以助血运;畏寒明显,加桂枝、细辛、附子等温经散寒。
【临证备要)
1.临证应注意甄别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常伴有喷射性呕吐,或颈项强直,或偏瘫偏盲,或抽搐。如王肯堂认识到:“天门真痛,上引泥丸,夕发旦死,旦发夕死。盖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常见于西医学中高血压危象、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等危重病证。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应行头颅CT或MRI检查或脑脊液检查,以免延误诊断治疗。
2.注意配伍风药。头痛时作时止,犹如风之善行数变,又“高颠之上,唯风可到",临证配伍风药,其性轻扬,易达病所,可直折痛势。故临床治疗头痛,无论外感内伤,均可酌情使用风药以提升疗效。常用风药有防风、白芷、蔓荆子等。但风药辛散,不宜久服。
3.重视虫类药的应用。若头痛反复发作,经年难愈者,所谓“久病入络”,表现为头部刺痛,部位固定,面色暗滞,舌暗脉涩等症。治疗时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配全蝎、娱蚣、僵蚕、地龙,地鳖虫等虫类药,以祛瘀通络,解痉定痛,平肝息风,可获良效。虫类药可入汤剂煎服,亦可研细末冲服,因其多有小毒,故应合理掌握用量,不可过用。
4.雷头风诊治。以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为特点,多为湿热夹痰上冲,可用清震汤加味治疗。如头面起核,肿痛红赤,可合普济消毒饮以清热解毒。《张氏医通•卷五》:“头痛而起核块者,雷头风也。或头中如雷之鸣,为风客所致。”
【预防调护】
起居有常,适避寒温,强健体魄,避免外邪侵袭,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宜调畅情志,避免精神刺激,注意休息。应戒烟戒酒。适当的头部保健按摩可预防头痛。
头痛剧烈者宜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光线不宜过强。伴有焦虑和抑郁者,宜佐以心理疏导及音乐疗法;风寒头痛者,应注意避邪保暖。肝阳上亢者,禁食肥甘厚腻,以免生热动风;肝火头痛者,可用冷毛巾敷头部;痰浊头痛者,宜清淡饮食,避免助湿生痰;精血亏虚者,应多进食血肉有情之品。
【小结】
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常见病证。多以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为主因,导致经气不通,不通则痛,或经脉失养,不荣则痛。临床辨证关键在于分清外感与内伤,明辨头痛性质、部位及顺逆。外感头痛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多与风、寒、湿、热相关,以实证为主,经治疗后可邪去痛除;内伤头痛多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多与气、血、痰、瘀、虚相关,多属虚证或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经治疗多数可逐渐好转,乃至痊愈。头痛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外感头痛治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头痛之属虚者以补养气血或益肾填精为主,属实者当以平肝潜阳、化痰除湿、活血化瘀为法。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宜攻补兼施,标本兼治。此外,临床辨治头痛时还可使用引经药。外感头痛预后大多良好,内伤头痛一般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若头痛伴眩晕,肢体麻痹者,当预防中风的发生。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05 16:30:20)
上一篇:[中医病证]多寐       下一篇:[中医病证]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