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达武教授运用口服宣痹通络膏治疗痛风湿热痹阻证的经验

摘要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盐晶体在关节、滑膜等组织器官沉积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难治性痛风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痛风可...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盐晶体在关节、滑膜等组织器官沉积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难治性痛风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痛风可使患抑郁症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增高。单纯西药治疗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目前西医对该病尚无根治方法,而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孙达武教授从事中医骨伤临床工作60 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痛风的经验。他认为痛风的常见证型是湿热痹阻证,治疗宜清热利湿,通痹止痛,并由此拟定了宣痹通络膏的组方,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证实其疗效确切。笔者有幸跟随孙达武教授学习,获益匪浅。兹将孙达武教授运用宣痹通络膏治疗痛风湿热痹阻证的经验简述于下,以飨同道。

1 重视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辨识

  中医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散见于历代古籍记载的“痹证”“历节”“痛风”“脚气”等疾病之中。其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由最初《内经》谓之“贼风”的外邪致病论,逐渐发展为内外合邪论。如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血中有热,再受风寒,热血得寒,痰浊凝涩”而致痛风。孙达武教授则认为,痛风患者大多嗜食肥甘厚味,久之脾失健运,肾气化不力,则湿浊内生,继而郁积生热,壅滞血脉,兼外感邪气,侵袭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灼热红肿,痛不可触。日久痰湿胶着,瘀血凝滞,停滞于肌肉、筋骨之间,致关节畸形、皮下瘰块形成,终致功能障碍。因此,孙达武教授认为痛风的主要病机是湿热瘀阻,痹阻经络,其常见证型为湿热痹阻证。

2 注重防治结合

  孙达武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遵循“上工治未病”的思想,结合各家之长,提出防治痛风的“十六字原则”,即“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愈后防复、既病防变”。《丹溪心法》言: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因此,孙达武教授认为治疗痛风亦需“未病先防”; 痛风易急性发作,在其萌芽状态,就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即“欲病救萌”; 痛风不易治愈,饮食不当等易致复发,因此要做到“愈后防复”; 痛风长期反复发作,可致肢体畸形,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既病防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擅长采用口服膏方治疗

  膏方属于中医丸、散、膏、丹、酒、露、汤、锭中的“膏”剂型。其雏形最早见于《山海经》,在《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书中有内服膏方的记载。膏方制剂历经发展,分荤膏、素膏、蜜膏、清膏4 种。膏方秉承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其基本原则是“辨体论治,辨证论治”,最根本的治法是平衡阴阳。膏方的应用虽广,但主要还是用于慢性疾病的调理和滋补养生,在疾病预防、身体调理、现病即治、防止病变、疾病愈后复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言“膏方非单纯补剂”,可“救偏却病”。唐汉钧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指出膏方也适用于治疗痛风。孙达武教授根据“十六字原则”,也认为运用膏方治疗无论是处于急性期还是慢性期的痛风,均能奏效。

  孙达武教授根据痛风的主要病机、常见证型,自拟宣痹通络膏治疗痛风。方中黄柏苦寒,清泄而燥,除下焦湿热; 苍术辛苦而温,燥湿健脾,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二者合为君药。薏苡仁甘淡性寒,入阳明经,渗湿除痹,清热; 泽泻甘寒,入肾与膀胱经,渗利清泄;防己苦辛而寒,善治风湿热痹,三者共为臣药。金银花、土茯苓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除湿通痹; 丹参、陈皮、延胡索、甘草凉血,行气,止痛,六者均为佐药。川牛膝引药下行,而清湿热,为佐使药。全方12 味药,共奏清热利湿、通痹止痛之效。该膏方制剂为素膏,一年四季均可服用。

4 验案举例

  患者,男,69 岁。因左侧第1 跖趾关节疼痛、肿胀3 d 前来就诊。患者自述曾有“痛风”病史,经多次治疗,未能痊愈,反复发作。查体: 左第1 跖趾关节红、肿、发热,压痛明显,肿胀波及踝关节及足背,左足不能触地行走。脉细数,舌红,苔黄腻。X 线片显示: 左第1跖趾关节病变。实验室检查: 尿酸565. 9 μmol•L - 1,其余项目均为阴性。孙达武教授辨证认为,该患者属湿热痹阻证,治宜清热利湿、通痹止痛,给予口服宣痹通络膏治疗。每次15 g,每日2 次,开水冲服,1个月为1 个疗程。另外,给予我院制剂消炎散外敷,并嘱其清淡饮食,禁食动物内脏,禁酒。服药7 d 后复诊,肿痛明显减轻,停敷消炎散。继续口服宣痹通络膏1个月后复诊,症状基本消失。嘱其继服1 个疗程,以巩固疗效,不适随诊。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4-07 09: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