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颖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摘要 钟颖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余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及风湿免疫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

 

  钟颖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余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及风湿免疫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现将其治疗痛风性关节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尿酸排泄障碍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中而导致的炎症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景岳全书•风痹》中载: “风痹一症,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王建明等认为“虚、浊、热、瘀”是痛风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脾肾亏虚之人,加之平素嗜食膏粱厚味,或饮酒、劳欲过度,日久湿浊内停而发病。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无权,肾失气化则分清泌浊失司,人体水液不能正常运化,导致湿浊热毒内生,阻于骨骼、经络、关节,致血行不畅,血滞为瘀,浊瘀互结而成。钟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平素过食肥甘厚腻及辛辣之品,兼素体阳盛或阴虚,日久导致脏腑积热,内伏毒邪; 再遇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即内生湿热毒瘀在诱因引动下痹阻经络关节肌肤而发病。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热痹阻经脉、骨节为标,乃本虚标实之证。

2 治疗经验

  钟教授认为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病机在于湿热瘀毒痹阻关节经络肌肤,治疗的关键在于清热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痛风汤,并联合西医的抗炎镇痛、降尿酸共同治疗本病,临床可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痛风汤由赤小豆、虎杖、丹参、海桐皮、蚕沙、土茯苓、土贝母、龙葵、赤芍、豨莶草、乳香、没药、安痛藤、鸡内金、金钱草、甘草组成。方中赤小豆利湿消肿,虎杖利湿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丹参、赤芍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行气,海桐皮、蚕沙、安痛藤及豨莶草祛风除湿,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土贝母解毒散结消肿,鸡内金通淋化石,金钱草、龙葵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甘草调和诸药。若热毒甚加丹皮、知母、生石膏; 风盛者加白芷; 便秘者加大黄。痹久入络加乌梢蛇、地龙,“痹者闭也”,临床通络尤为关键,可采用藤类药物如忍冬藤、络石藤、鸡血藤; 枝类药物如桑枝、桂枝; 络类药物如丝瓜络; 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等。

3 典型病案

  冷某,男,46 岁,因“反复右侧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2 年,加重2d”于2014 年10 月18 日在钟教授就诊。患者平素饮酒频繁,素食膏粱厚味,曾在市医院检查诊断为痛风。患者自诉此次痛风急性发作期服用苯溴马隆片、芬必得等药物( 具体用量不详) ,关节肿痛未见好转。现症见:右侧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难忍,昼轻夜重,局部关节变形,局部灼热,行走困难,发热,口渴喜饮,心烦不安,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查肾功能: 血尿酸545μmol /L,余正常。钟教授辨证论治,认为患者饮酒后出现右侧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为嗜酒蕴生湿热之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为痛风。治疗上当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为法,以痛风汤加减治疗。处方: 赤小豆30g,虎杖20g,丹参30g,海桐皮15g,蚕沙10g,土茯苓30g ,乳香10g,土贝母10g,没药10g,赤芍15g,龙葵30g,安痛藤15g,金钱草15g,鸡内金10g,豨莶草20g,甘草5g。7 剂,配合苯溴马隆片。嘱咐患者低盐低嘌呤饮食,大量饮水,1 周后复诊,右侧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减轻,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复查肾功能: 血尿酸375μmol /L。守方5 剂,关节肿痛基本趋于平稳,随诊未再复发。

4 体会

  目前国际上一些痛风治疗指南包括中国指南大多认为降尿酸治疗均应在急性发作平息至少2 周后方可开始,理由是急性痛风发作期采用降尿酸治疗可能会加重痛风的症状。钟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在痛风急性期采用痛风汤配合西药降尿酸治疗能及时控制痛风发作,能改善其症状,防止疾病复发,毒副作用少,疗效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蚕沙、豨莶草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钟教授根据本病特点,自拟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痛风汤剂治疗每获良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4-07 09: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