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惠桃从热论治痛风急性期验案

摘要 旷惠桃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学、风湿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药防治风湿类疾病临床研究40 余年,在风湿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旷...

 

  旷惠桃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学、风湿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药防治风湿类疾病临床研究40 余年,在风湿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旷教授治疗痛风急性期,另辟蹊径,根据其红、肿、热、痛的主要症状,提出了从热论治的学术观点,其认为“热”是导致急性期痛风关节红、肿、热、痛主要的病理因素,且在清热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体质随症加减。因此,旷教授在治疗急性期或者慢性痛风急性加重期的患者时,既着眼于热,又不拘泥于热,以四妙痛风合剂为主方,再结合患者体质调整治疗方案,能快速缓解症状,效宏而药简。现将其治疗痛风急性期验案5 则介绍如下。

1 湿热阻络证

  陈某,男,48 岁,2013 年1 月22 日初诊。主诉: 反复关节红肿热痛3 年,复发1 周。3 年前开始出现第1 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当时口服止痛药后症状缓解,此后两年未发。1 周前因饮酒后再次出现右足第1 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自服止痛药后症状稍缓解,但第2 天即加重。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发热,纳可,寐安,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血WBC 12. 1 × 109 /L; 肝正常; 肾功能: 尿酸497μmol /L,CRP 17. 0 ESR 47mmhg。西医诊断: 痛风; 中医诊断: 痛痿,湿热阻络证; 治法: 清热通络止痛; 方选四妙散加味。处方: 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30g,牛膝10g,栀子15g,茵陈15g,浙贝母10g,车前草20g,萆薢10g。7 剂。1 周后复诊,患者诉服药后当天即关节肿痛减轻,红肿热痛减轻,3d 后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后改为四妙痛风颗粒口服2 周,后复诊,关节未再出现疼痛,嘱患者定期复查血尿酸,必要时进一步降尿酸治疗。

按: 《景岳全书•脚气》载: “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旷教授认为,此病病因为湿热内盛,痹阻经络。患者长期饮酒嗜食肥甘厚味,湿热之邪内生,阻滞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关节红肿热痛。此时治疗重点在于清热,热清则关节疼痛可望好转,但湿邪与热结,湿性黏滞,故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在清热时需注意化湿。方用四妙散加减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2 气血亏虚、湿热阻络证

  刘某,女,56 岁,2014 年5 月17 日诊。主诉: 右足第1 跖趾关节疼痛6 个月,加重4d。右足第1 跖趾关节疼痛,活动轻度受限,局部皮温不高,伴乏力,气短,面色少华,带下色黄,小便短黄,大便黏而不爽,纳寐一般,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涩。血RBC 3. 4 × 1012 /L; 肾功能: 尿酸: 520μmol /L。诊断为痛风。辨证为: 气血亏虚,湿热阻络。治疗予以当归补血汤合四妙散加减。方药组成: 黄芪30g,当归10g,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30g,牛膝10g,白术10g,茯苓15g,半夏10g,雪莲花5g。7 剂。10d 后复诊: 右足第1 跖趾关节疼痛缓解,仍乏力,面色少华,带下正常,纳欠佳,寐一般,二便调。予以原方去黄柏、牛膝,加白术、党参,继服10 剂后患者乏力、气短明显减轻。

按: 《临证指南医案》载: “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本病多见于五旬女性,旷教授认为此属年老体弱,脾气不足,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气血化源不足,足部筋脉及肌肉失于气血的滋养,易受风寒湿邪之侵袭,脾虚不能运化津液,湿浊内生,日久郁而化热化瘀,湿热浊血流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关节疼痛。治疗上重视脾胃,脾气健运湿浊不生。治疗当以益气养血、清热利湿。予以黄芪、当归合四妙散加减益气养血、清热利湿,标本同治。

3 脾肾阳虚、湿热阻络证

  欧某,男,68 岁,2014 年5 月21 日初诊。主诉: 反复关节疼痛20 年,复发加重2 个月余。患者诉于1994 年开始出现关节红肿热痛,首次发作见于左侧踝关节红肿热痛,于当地医院确诊为痛风。当时服止痛药后好转,多年未曾出现过关节疼痛。8 年前反复多次出现关节红肿热痛,近3 年关节疼痛发作更频繁,且关节持续疼痛不能缓解。曾多次就诊于外院。既往服用秋水仙碱、别嘌醇等药物。此次于春节因饮酒后出现关节疼痛,以双踝关节疼痛为主,关节肿胀,皮肤颜色正常,局部皮温不高,自觉腰膝冷痛,受冷、劳累后疼痛加重,畏寒肢冷,乏力倦怠,气短,偶心悸,下肢轻度水肿,夜尿频多,纳少,寐安,大便稀,不成形,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肾功能: 肌酐102μmol /L,尿酸458μmol /L。诊断: 痛风。证属脾肾阳虚,湿热阻络。治疗予以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合四妙散加减温补脾肾、清热利湿。方药组成: 山茱萸10 g,山药10g,生地黄15g,茯苓15g,泽泻10g,丹皮10g,桂枝6g,附子10g,干姜10g,白术10g,苍术10g,怀牛膝10g,薏苡仁30g,黄柏10g。7 剂后患者关节肿痛、腰膝冷痛明显好转,继续予上方去黄柏内服。

按: 旷教授认为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痛风日久,反复发作或治疗失误,由外及内,内损脏腑,脏腑日渐衰弱,而伤及脾肾,脾肾功能失调,日久脾肾阳虚,痰湿不化,蕴而化热,湿热痹阻,气滞血瘀,而致关节疼痛持续不已。治疗上应温补脾肾,清热利湿化浊。故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脾肾治本,合四妙散清热利湿治标,全方标本兼治,病证自除。

4 肝肾阴虚、湿热阻络证

  邓某,男,69 岁,2014 年5 月21 日初诊。主诉: 反复关节疼痛12 年,复发加重1 个月余。患者诉2002 年出现左侧第1 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当时服止痛药后好转,1 年多未出现关节疼痛。但此后反复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每年发作1 ~2 次,近2 年来发作频率增加,每月均会出现关节疼痛,且反复发作,几乎每天都有关节肿痛。曾多次就诊。此次于1 个月前因饮酒后出现关节疼痛,以由踝、左膝关节疼痛为主,关节稍有发热,皮肤暗红,自觉腰膝酸软,劳累后疼痛加重,手足心热,夜尿频多,舌质暗红,苔腻,脉细。肾功能: 尿酸458μmol /L。诊断: 痛风。辨证为: 肝肾阴虚,湿热阻络。治疗: 补益肝肾,清热利湿。方用大补阴丸合四妙散加减。方药组成: 杜仲10g,牛膝10g,骨碎补10g,熟地15g,黄柏10g,苍术10g,薏苡仁30g,土茯苓15g,萆薢10g。7 剂患者关节疼痛明显好转,仍感左膝关节酸疼痛,腰部酸软,劳累后疼痛加重。原方去萆薢,加枸杞、狗脊,再予7 剂,诸症缓解。

按: 《素问•长刺节论》载: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寒气至,骨髓酸痛,名曰骨痹。”旷教授认为,人过半百,肝肾精血渐亏,气血不足,肾虚不能主骨,肝虚无以养筋,致筋骨失养。湿热痹阻经脉、筋骨,导致局部气血运行阻滞,故见痛处灼热。其本质仍为精血亏虚,治宜补益肝肾,清热利湿。予以大补阴丸合四妙散加杜仲、牛膝、骨碎补以补肝肾,强筋骨,清热利湿。

5 痰瘀互结、湿热痹阻证

  曹某,男,74 岁,2014 年12 月9 日初诊。主诉: 反复多关节红肿热痛10 年,复发3 个月。患者自2003 年开始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于外院确诊为痛风,辗转全国各地治疗,效果欠佳。3 个月前因饮食不慎,关节疼痛复发加重,右踝、右膝、双手掌指关节局部红肿疼痛,触痛,活动受限,双手多发痛风石,纳可,寐欠佳,夜尿频,大便正常。舌苔黄腻脉滑。双肩关节活动可。肾功能: 肌酐122μmol /L,尿酸718μmol /L。诊断: 痛风。辨证为: 痰瘀互结,湿热痹阻。方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合四妙散加减。方药组成: 黄柏10g,苍术10g,薏苡仁30g,牛膝10g,土茯苓15g,土贝母10g,当归10g,红花10g,桃仁10g,白芍10g,川芎10g,半夏10g,僵蚕10g。7 剂。服药后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稍好转。

按: 《丹溪心法》载:“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 “大率痰火多痛,风湿多肿。……亦必血热而瘀滞污浊,所以作痛,甚则身体块瘰”。肥人多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浊日久阻碍气血运行,致湿浊痰瘀流注经络骨节,闭阻经络,致肢体关节疼痛,甚则痰瘀浊毒附骨,痰瘀胶固,变生痛风结节。予以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合四妙散加减治疗,方中二陈汤祛痰,桃红四物汤化瘀,四妙散清热利湿,全方共奏活血通络、化痰散结之功。

  旷教授认为,中医学治病关键在辨证论治、整体调理。在多年临床中发现痛风多属湿热痹阻证,予四妙散加味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并结合不同体质,因其体质不同佐以补气健脾、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温补脾肾、化痰散结等治疗。如此相伍,病因得除,经络得通,气血得运,肌肉筋骨得养,疼痛自消,疾病可愈。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4-07 09: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