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症状]消瘦

摘要 【定义】 消瘦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体内脂肪与蛋白质减少,体重低于正常低限的一种状态,通常体重下降低于标准体重的10%或体重指数(BMI)小于18.5kg/m时即可称为消瘦。...
【定义】
消瘦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体内脂肪与蛋白质减少,体重低于正常低限的一种状态,通常体重下降低于标准体重的10%或体重指数(BMI)小于18.5kg/m时即可称为消瘦。消瘦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疾病所致。极度消瘦者可表现为恶病质,多为疾病所致。
【发生机制】
消瘦的主要原因是机体能量摄入与消耗不相匹配,能量供给人不敷出。
1.营养摄入不足 主要是摄食减少,如节食、营养消化或吸收功能异常、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精神因素等所致食欲下降、进食减少;或者进食虽正常或增加,但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所致。
2.营养需要增加或消耗过多 运动量较大或体力劳动,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重症感染、慢性传染病、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等,某些内分泌疾病、增加分解代谢的药物如甲状腺素制剂等均可导致消瘦。另外,长期发热、长期失眠等亦可因能量消耗过度而导致消瘦。
【分类】
1、消化系统疾病引起食物的摄入、消化与吸收功能障碍
(1)口腔及咽喉疾病:如口腔炎、咽炎、急性会厌炎、急性扁桃体炎、舌癌等导致进食障碍,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引起消瘦。
(2)慢性胃肠疾病:慢性食管炎、食管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切除术后、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慢性结肠炎、克罗恩病(Crohn病)、大肠癌以及其他如肠道结核、伤寒、痢疾、阿米巴肠炎、结肠血吸虫病等肠道传染性疾病等均可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而导致消瘦。
(3)慢性肝胆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癌、肝癌等晚期可有纳差、腹泻、消瘦等。
(4)慢性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可有消化吸收不良症状伴消瘦。此外,慢性胰腺炎伴有餐后腹痛者也可导致患者主动进食减少。
2.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慢性传染病、重症感染、各种恶性肿瘤、血液病以及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引起机体消耗增加。
3.神经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引起消瘦
(1)下丘脑综合征。
(2)垂体功能减退症。
①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Simmonds病或Sheehan综合征)。
②尿崩症性消瘦。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5)糖尿病。
(6)嗜铬细胞瘤。
4.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甲状腺素制剂可促进机体代谢明显增加;长期服用泻药或其他影响胃肠道吸收功能的药物如减肥药奥利司他;或能影响食欲,增加胃肠道不适的药物如氨茶碱、二甲双胍、胰高糖素样肽(GLP-1)类似物或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IV(DPP-IV)抑制剂、减肥药物利莫那班等。
5.精神因素 如焦虑、抑郁或神经性厌食等所致食欲下降。
【常见临床类型】
1.生理性消瘦 通常主要受饮食、生活习惯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机体的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出现体重下降。例如食物摄入量不足、偏食、厌食、漏餐、生活不规律和缺乏锻炼等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等心理因素都是导致生理性消瘦的原因。这种消瘦,经休息或调整生活方式等,机体很快就会恢复至正常的体重水平。此外,生理性消瘦还包括体质性消瘦,即所谓消瘦体质,常有家族因素,在直系家属成员中,多为消瘦体型。这种消瘦找不到任何导致消瘦的疾病。消瘦也不是进行性的,长期保持常态,生活状态亦如正常人即消瘦体型的正常人。
2.营养不良 常有食物来源不足、食欲下降、长期偏食、营养素缺乏或食物消化、吸收、利用障碍病史,去除上述原因后体重可恢复正常,无其他器质性及精神性疾病。
3.消化系统疾病 口咽部及食管疾病、慢性胃肠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胰腺疾病等,因食物摄取障碍或消化、吸收不良,造成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常出现体重下降,往往伴有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
4.慢性传染病 如结核病,早期症状可不明显,可伴有低热、盗汗、体重下降、咳嗽咯血等;慢性肝炎活动期,可有消化不良、乏力、纳差、腹泻、黄疸、消瘦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可有长期低热、乏力、食欲不振、腹泻、消瘦等。
5、恶性肿瘤 晚期多伴有恶病质及肿瘤相应的症状体征,如原发性肝癌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可伴右上腹不适及进行性消瘦;肺癌晚期可出现咳嗽、咯血、气短、呼吸困难及骨痛、病理性骨折等肿瘤远处转移表现;胃癌早期可无特殊症状,但进行性消瘦明显,晚期疼痛、纳差,可发生幽门梗阻、上消化道出血等;肠道癌肿有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血及体重减轻等症状;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由于机体蛋白代谢亢进,同时免疫力降低,体温持续升高,使得蛋白质大量分解,消瘦常为早期症状,并日益加重。
6.重症全身性疾病 如慢性感染、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后等,由于蛋白质消耗过多引起体重下降;肝硬化晚期可有明显食欲不振、纳差、乏力、消瘦、恶心、黄疸、腹水等临床表现;肾功能不全晚期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
7、神经性厌食症 以长期原因不明的厌食、显著的体重减轻和闭经为特征,多见于青春期女孩和年轻妇女,年龄多小于25岁。消瘦明显,体重可低于标准体重的25%,但通常一般状态良好;体重恢复时月经可以恢复;无其他器质性或精神性疾病。
8.精神性疾病 如抑郁症等可因厌食或拒绝进食等导致消瘦。
9.内分泌疾病
(1)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机体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增强。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多体型消瘦,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病情加重及疾病后期也有显著消瘦。病程久者可出现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引起的机体高代谢状态,产热及消耗增多,超过了热量的摄入;部分患者因肠蠕动明显增加、腹泻等导致吸收障碍。典型症状包括怕热、多汗、心慌、气短、乏力、情绪激动、易怒、易饥、多食、便次增多、突眼及甲状腺肿等。部分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淡漠、厌食、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心衰等,常消瘦明显甚至出现恶病质。
(3)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即艾迪生病,患者多数以消瘦、乏力开始,继而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恶心,纳差,低血压,低血糖,低钠血症等证候。机体抵抗力下降,伴有结核者体重下降更为明显。
(4)腺垂体功能减退:又称Simmonds病或Sheehan综合征,女性可有产后大出血病史,其他病因包括垂体肿瘤、颅脑损伤、手术、放疗及浸润性疾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外周靶腺功能减退,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肾上腺功能减退等表现,常见症状包括泌乳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闭经,不孕;怕冷、少汗、水肿;食欲减退、消瘦、低血糖、低血压、低钠血等。
(5)下丘脑综合征:多种病因累及下丘脑可能导致进食行为异常,可出现厌食,最终消瘦。常同时伴有其他下丘脑功能障碍,如温度调节紊乱,渴感异常,睡眠障碍,(嗜睡或失眠),心血管功能障碍,记忆、情绪、认知障碍等及垂体功能异常。
(6)嗜铬细胞瘤:由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肿瘤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伴头痛、心悸、出汗,可有高代谢症群表现:发热、消瘦、血糖升高等。
(7)尿崩症: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口渴、大量饮水、大量排尿、低比重、低渗透压尿,抗利尿激素水平降低;可由于大量排尿致营养物质随之丢失;脱水或中枢病变可引起食欲下降而致摄入减少等导致尿崩症性消瘦。
【诊断思路】
1.确认是否为消瘦 根据WHO有关体重指数(BMI)及标准体重的定义及切点进行诊断;即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10%,部分为体质性消瘦,故有人主张低于标准体重的20%以上才能诊断消瘦;WHO及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均将BMI<18.5kg/m定义为消瘦。
2.判断消瘦性质 结合家族史、生活方式及伴随症状判断为生理性或病理性疾病所致体重减轻及消瘦。
3.寻找病理性消瘦的病因及证据 根据消瘦的伴随症状寻找病因,进行相关有针对性地排查各系统疾病。
【治疗原则】
(1)根据病因实施相应治疗措施。
(2)调节食欲,合理膳食,营养搭配,保证摄人足够的热量。
(3)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4)生活规律,保持精神愉快,合理安排体力活动。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20 17:19:33)
上一篇:[西医症状]昏迷       下一篇:[西医症状]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