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肺胀

摘要 肺胀是以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发绀,心悸,肢体浮肿,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昏迷等为主症的疾病。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
肺胀是以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发绀,心悸,肢体浮肿,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昏迷等为主症的疾病。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归属本病范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硅肺、肺结核等疾病出现本病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肺胀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胀论》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 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指出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谓:“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载有治疗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剂,这些方剂至今仍被临床应用。此外,《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述之支饮,症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亦属肺胀范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云:“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可见隋代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已经较为深刻。
后世医籍多将本病附载于肺痿、肺痈之后,亦散见于痰饮、喘促、咳嗽等门,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咳嗽》谓:“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之类。”提出肺胀与痰瘀互结、阻碍肺气有关,可用四物汤加桃仁等药物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肺胀之先河。
清•张璐《张氏医通•肺痿肺胀》云:“盖肺胀实证居多。”李用粹《证治汇补•咳嗽》曰:“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提出分虚实两端辨治肺胀。
【病因病机】
肺胀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瘀潴留,而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 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
(一)病因
1.肺病迁延 内伤久咳、久喘、久哮、肺痔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痰浊潴留,壅阻肺气,气之出纳失常,还于肺间,日久导致肺虚,成为发病的基础。
2.六淫乘袭 六淫既可导致久咳、久喘、久哮、支饮等病证的发生,又可诱发加重这些病证,反复乘袭,使之迁延难愈,最终导致病机转化,逐渐演化成肺胀。
3.年老体虚 肺胀病虽可见于中青年,但终归少数,而以高龄者居多。年老体虚,肺肾俱亏,体虚不能卫外是六淫反复乘袭的基础,感邪后正不胜邪而病益重,反复罹病则正更虚,如是循环往复,终致肺胀形成。
(二)病机
肺胀的基本病机为久病正虚,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于肺,气道壅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发为肺胀。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以致肺之宣降不利,气逆于上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肺不主气,清气难入,浊气难出,气机壅滞,还于肺间,导致肺气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敛降。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久病肺虚及肾,金不生水,致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气喘日益加重,呼吸短促难续,吸气尤为困难,动则更甚。心脉上通于肺,肺气辅佐心脏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心阳根于命门真火,故肺虚治节失职,或肾虚命门火衰,均可病及于心,使心气、心阳衰竭,甚则可以出现喘脱等危候。
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肺、肾、心、脾脏气亏虚为本,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为标,标本彼此影响,互为因果。外感诱发时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早期由肺而及脾、肾,多属气虚、气阴两虚;晚期以肺、肾、心为主,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正虚与邪实每多互为因果。如阳虚卫外不固,则易感外邪,痰饮难蠲;若痰饮壅盛,复感风寒,则易伤阳气,阳虚更甚。再如阴虚则邪易从热化,反之,痰热蕴蒸则更伤阴津,故虚实诸候常夹杂出现,每致愈发愈频,甚则持续不已。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三者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痰的产生,病初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而成,渐因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愈益潴留,喘咳持续难已。久延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从阴化为饮为水,饮留上焦,迫肺则咳逆上气,凌心则心悸气短;痰湿困于中焦,则纳减呕恶,脘腹胀满,便滤;饮溢肌肤则为水肿尿少;饮停胸胁、腹部而为悬饮、水朦之类。痰浊潴肺,病久势深,肺虚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心主”营运过劳,心气、心阳虚衰,无力推动血脉,则血行涩滞,可见心动悸,脉结代,唇舌、甲床等处发绀,颈脉动甚。肺脾气虚,气不摄血,可致咳血、吐血、便血等。心主血而肝藏血,肝主疏泄,为调血之脏,心脉不利,肝脏疏调失职,血郁于肝,瘀结胁下则致积。痰浊、水饮、血瘀三者之间又互相影响和转化。如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水饮内停。
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病程中由于肺虚卫外不固,尤易感受外邪而使病情诱发或加重。若复感风寒,则可成为外寒内饮之证;感受风热或痰郁化热,可表现为痰热证;如痰浊壅盛,或痰热内扰,闭阻气道,蒙蔽神窍,则可发生烦躁、嗜睡、昏迷等变证;若痰热内郁,热动肝风,可见震颤,甚则抽搐,或因动血而致出血。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咳、喘、痰、胀、瘀为主症,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中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扇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等。
2.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或并发悬饮、鼓胀、癥积、神昏、谵语、痉厥、出血等证。
3.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难愈。多见于老年人。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肺功能检查、肺部CT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哮病、喘证 哮病、喘证与本病三者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有其类似之处。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以喘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等为临床特征,可有心悸、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哮病是呈反复发作性的一种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表现。从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肺胀可以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久不愈又可发展成为肺胀。此外,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剧时,还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总之,肺胀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与哮病、喘证密切相关,凡此俱当联系互参,掌握其异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标本 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偏实者须分清痰浊、水饮、血瘀的偏盛及兼感外邪之属性。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标实与本虚并重。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及肺、脾、肾、心 病变主次。早期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阴两虚,病在肺、脾、肾;后期气虚及阳,甚则可见阴阳两虚,病变以肺、肾、心为主。
2.辨病情轻重 肺胀若无外邪侵袭于肺,病情稳定,仅见喘咳上气,胸闷胀满,动则加重,证候相对较轻。凡见鼻扇气促,张口抬肩,目胀欲脱,烦躁不安,痰多难咯,提示病情加重。若见心慌动悸,面唇发绀,肢体浮肿,神昏,谵语,痉厥,出血,喘脱等候,属肺胀危证,需急救处理。
(二)治则治法
肺胀的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偏以邪实为主者,重在祛邪,根据痰浊、气滞、血瘀、水饮的不同,分别选用祛邪宣肺、降气化痰、调气活血、温阳利水等法,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偏于正虚,治以扶正为主,根据气(阳)虚、阴阳两虚的不同,肺、脾、心、肾脏腑虚损的差异,或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佐以化痰活血。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正虚邪实者,治当分清主次,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三)证治分类
1.外寒内饮
临床表现: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或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证机概要: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治法:温肺散寒,化饮降逆。
代表方:小青龙汤。
常用药:麻黄、桂枝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温阳化饮;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桂解表祛邪;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炙甘草益气和中。
若咳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表寒不著者,用射干麻黄汤;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 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2.痰浊壅肺
临床表现:胸膺满闷,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汗多,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滑。
证机概要:痰浊内蕴,肺失宣降,肺虚脾弱。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合苏子降气汤加减。前方降气快膈,祛痰消食,后方降气平喘,祛痰 止咳。
常用药:苏子、前胡、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半夏、厚朴、陈皮燥湿化痰,行气降逆;白术、茯苓、甘草运脾和中。
若痰多胸满,气喘难平,加葶苈子、莱菔子;痰壅气喘减轻,倦怠乏力,纳差,便溏,加党参、黄芪、砂仁、木香等;怕风易汗,加玉屏风散。
3.痰热郁肺
临床表现: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黏稠难咳,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
治法: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前方宣肺泄热,后方清肺化痰。
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黄苓、石膏、桑白皮清泄肺中郁热;杏仁、半夏、苏子化痰降气平喘。
若痰热内盛,痰胶黏不易咳出者,加鱼腥草、金养麦、瓜萎皮、贝母、海蛤粉;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玄明粉;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痰热伤津,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知母、麦冬;痰热阻气,兼夹瘀血者,加桃仁、赤芍、丹参、地龙。
4.痰蒙神窍
临床表现: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或意识蒙胧,谵妄,烦躁不安,入夜尤甚,昏迷,撮空理线,或肢体瞤动,抽搐,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证机概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代表方:涤痰汤。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胆南星涤痰息风;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利膈;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痰降浊。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苔黄舌红者,加葶苈子、天竺黄、竹沥;肝风内动,抽搐者,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粉;皮肤黏膜出血,咳血、便血色鲜者,配清热凉血止血药,如水牛角、生地黄、丹皮、紫珠草等。
5.痰瘀阻肺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发纳,舌质暗或紫,舌下青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肺气壅滞,痰瘀互结。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代表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前方泻肺祛痰,利水平喘,后方活血化瘀,温阳化痰。
常用药:葶苈子涤痰除壅;桂枝通阳化气,温化寒痰;茯苓除湿化痰;丹皮、赤芍助桂枝通血脉,化瘀滞;大枣甘温安中。
若痰多者,加三子养亲汤;腑气不利,大便不畅者,加大黄、厚朴。
6.阳虚水泛
临床表现:面浮肢肿,甚或一身悉肿,脘痞腹胀,或腹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证机概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前方温阳利水,后方通阳化气利水。
常用药: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健脾利水;赤芍活血化瘀。
若水肿势剧,上渍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沉香、牵牛子、 椒目、统治力;血瘀甚,发绀明显者,加泽兰、红花、丹参、益母草、北五加皮。
7.肺肾气虚
临床表现: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咳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暗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前方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后方补肺益气。
常用药:党参(人参)、黄芪、炙甘草补肺;冬虫夏草、熟地黄、胡桃肉、脐带益肾;五味子收敛肺气;灵磁石、沉香纳气归原;紫菀、款冬、苏子、半夏、橘红化痰降气。
若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肉桂、干姜、细辛;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知母、生地黄;气虚瘀阻,面唇发绀明显,加当归、丹参、苏木;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病情稳定后,可常服皱肺丸。
【临证备要】
1.掌握证候的相互联系。临床常见外寒内饮、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痰瘀阻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等证候,各证常可互相兼夹转化,夹杂出现。临证既需掌握其辨证常规,又要根据其错杂表现灵活施治,其中以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尤为危重,如不及时控制则预后不良。
2.老年、病久防止感邪恶化,变证丛生。老年、久病体虚的后期患者,每因感邪使病情恶化,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变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因正气衰竭,无力抗邪,正邪交争之象可不显著,故凡近期内咳喘突然加剧,痰色变黄,舌质变红,虽无发热恶寒表证,亦要考虑有外邪的存在,应注意痰的色、质、量等变化,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判断。
3.整体调治,因势利导。由于肺以清肃为顺,以壅阻为逆,肺经受病而咳喘痰壅,治宜宣肺祛痰,此即顺其肺之生机,反之为逆。若直接止咳,反致咳嗽迁延不愈,成为肺胀之渐。因此,注重因势利导,透邪则咳自止,豁痰则喘自平。此外,慢性咳喘,冬受风寒湿之邪,痰涎壅盛,而夏令暑燥火使气道干燥,故肺胀多为冬季发作,夏令缓解,采用冬病夏治法常可达到预防性治疗效果。
【预防调护】
预防本病,重在先期防治原发病,避免迁延不愈,发展为本病。加强体育锻炼,平时常服扶正固本方药,有助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情发展。
肺胀重症易生变端,宜认真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突变。同时宜适寒温,预防感冒,避免接触烟尘,以免诱发加重本病。如因外感诱发,立即治疗,以免加重。可根据体质情况调饮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避免忧思恼怒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小结】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以喘咳上气、胸闷胀满、心慌等为主症,病久可见面唇发绀,身肿,甚或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危重证候。久病正虚,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于肺,气道壅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发为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虚实互为因果。治疗应祛邪扶正,标本兼顾。感邪时偏于邪实,急者祛邪治标为主,平时偏于正虚,缓者以扶正治本为主,常用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活血化瘀、补益肺气、健脾化痰、温阳行水、补肾纳气诸法灵活施治。本病由久病咳喘引起,预后较差。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03 15:39:03)
上一篇:[中医病证]肺痨       下一篇:[中医病证]肺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