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痫证

摘要 痫证,又称“癫痫”,是以发作性神情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症的疾病。发作前可伴眩晕、胸...
痫证,又称“癫痫”,是以发作性神情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症的疾病。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西医学的癫痫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痫证之病名,古代医家有“痫”“颠疾”“癫疾”“癫痫”等不同表述。“痫”首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该书列有“婴儿病痫方”专条,指出“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腹大”,并用雷丸药浴治疗,是医学史上有关痫证名、症、治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称本病为“颠疾”,属“胎病”。《素问·奇病论》曰:“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认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灵枢·癫狂》云:“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指出痫证发作前的临床表现。
隋唐时期,文献中始有“癫痫”或“痫”的病名,对痫证发病特点的认识逐渐深入。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痫候》曰:“其发之状,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或手足瘛疭,或背脊强直,或颈项反折。”按病因分为风痫、惊痫、食痫等,认识到本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癫痫”或“痫”病名,归纳为“五脏痫”“六畜痫”等类型,并对癫痫发作前的临床表现也有介绍,列举的方剂对后世治疗痫证有启示作用。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叙论》指出,惊恐、痰涎、外感、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可导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病。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一》谓:“大凡风痫病发,项强直视,不省人事,此乃肝经有热也。”提出肝热致痫。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痫》指出“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引发本病,主张“大率行痰为主”,对后世影响较大。
明清时期,逐渐完善本病的理法方药。明·龚信《古今医鉴·五痫》曰:“治之不须分五,俱宜豁痰顺气,清火平肝。”提出可予黄连温胆汤治疗。王肯堂《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将癫、狂、痫三者加以区别。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癫狂痫》创制定痫丸,至今仍为痫证治疗的常用方剂。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痫病》提出阳痫、阴痫的分证方法及治则治法。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癫痫》云:“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主张从虚实论治本病。王清任《医林改错·痹症有瘀血说》则认为,痫证的发生与“元气虚”和“脑髓瘀血”有关,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疗本病,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
【病因病机】
痫证的发生,大多由于情志失调,禀赋异常,饮食不节,脑部外伤或患他病之后脑窍损伤,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尤以痰邪作祟最为重要。
(一)病因
1.禀赋异常 痫证之始于幼年者多见,与先天因素有密切关系,所谓“羊痫风,系先天之元阴不足”。胎儿在母腹时,母亲突受惊恐而致气机逆乱,精伤肾亏,或妊娠期间母体多病、过度劳累、服药不当等原因损及胎儿,使胎气受损,胎儿出生后发育异常,发为本病。另外,父母体质虚弱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父母本患痫证而脏气不平,胎儿先天禀赋异常,后天亦容易发生痫证。
2.情志失调 七情中主要责之于惊恐,如《证治汇补·痫病》:“或因卒然闻惊而得,惊则神出舍空,痰涎乘间而归之。”由于突受惊恐,致气机逆乱,痰浊随气上逆,蒙蔽清窍,或五志过极化火生风,或肝郁日久化火生风,风火夹痰上犯清窍,元神失控,发为本病。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更易因惊恐而发生本病。
3.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内蕴,或气郁化火,火邪炼津成痰,积痰内伏,一遇诱因,痰浊蒙蔽元神清窍,发为本病。
4.脑窍损伤 跌仆撞击,或出生时难产,或患他病,如温疫(颅内感染)、中风、中毒等导致脑脉瘀阻或脑窍损伤,而致经脉不畅,脑神失养,猝遇诱因而致神志逆乱,昏不知人,发为本病。
(二)病机
痫证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本病主要为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脏气不平,阴阳失衡,而致气机逆乱,风、火、痰、瘀等邪闭塞清窍而发病,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元神失控。病理因素涉及风、火、痰、瘀等,其中尤以痰邪作祟最为重要,《医学纲目·癫痫》所云“癫痫者,痰邪逆上也”即是此意。积痰内伏,每由风火触动,痰瘀互结,上蒙清窍而发病。痫证之痰,具有随风气而聚散和胶固难化两大特点,痰聚气逆,闭阻清窍,则痫证发作;痰降气顺,则发作休止;若风阳痰火逆而不降,则见痫证大发作。至于发作时间的久暂,间歇期的长短,则与气机顺逆和痰浊内聚程度有密切关系。因痰胶固难化,故痫证久发难愈,反复不止。
病理性质为虚实夹杂。早期以实为主,主要表现为风痰闭阻,或痰火阻窍,或痰瘀互结。后期因病情迁延,正气损伤,多为虚实夹杂。幼年即发病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病性多属虚或虚中夹实。痫证发作期多实或实中夹虚,休止期多虚或虚中夹实。休止期仅是风、火、痰、瘀等邪气暂时安静,但由于病因未除,宿痰未净,脏腑功能未能恢复,随时可能再次发作。
本病的病机转化取决于正气的盛衰及痰邪的深浅。发病初期,痰瘀阻窍,肝郁化火生风,风痰闭阻或痰火炽盛等,因正气尚足,痰邪尚浅,瘀血尚轻,易于康复;若日久不愈,痰瘀凝结胶固,损伤正气,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痰邪深伏难去,治愈较难。因本病常时发时止,且时有反复,若久治不愈,必致脏腑愈虚,痰浊愈深,而成顽痰。顽痰难除,则痫证反复发作,乃成痼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性神情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且苏醒后对发作时情况全然不知。
2.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叹息等先兆症状,发作后常伴疲乏无力。
3.多有家族史或产伤史或脑部外伤史,老年人可有中风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4.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
脑电图、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
(二)鉴别诊断
1.中风 痫证典型大发作与中风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症状,但痫证有慢性、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怪叫,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而中风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怪叫等症状,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2.厥证 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症状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而无痫证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口中怪叫等症状,临床上不难区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情轻重 判断本病之轻重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痰浊之浅深和正气之盛衰密切相关。
2.辨病性虚实 痫证发病初期多属实证,反复发作日久则多虚实夹杂。发作期多实或实中夹虚,休止期多虚或虚中夹实。阳痫发作多实,阴痫发作多虚。实者当辨风、痰、火、瘀之别,如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属风;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属痰;如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属火;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发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变者,属瘀。虚者则当区分脾虚不运、心脾两虚、心肾两虚、肝肾阴虚等不同。
3.辨阳痫阴痫 痫证发作时有阳痫、阴痫之分。发作时牙关紧闭,伴面红、痰鸣声粗、舌红、脉数有力者多为阳痫;面色晦暗或萎黄、肢冷、口无怪叫或叫声低微者多为阴痫。阳痫发作多实,阴痫发作多虚。
(二)治则治法
痫证的治疗首当分清标本虚实,轻重缓急。发作期病急,开窍醒神定痫以治其标,治宜清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休止期病缓,祛邪补虚以治其本,治宜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养心安神等。
(三)证治分类
1.发作期
(1)阳痫
临床表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或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遗,移时苏醒。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喜欠伸等先兆症状;平素多有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气血逆乱。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泻热涤痰息风。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加减。前方清上、中、下三焦之火,后方化痰开窍,息风定痫。发作时急以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以醒神开窍,继之灌服汤药。
常用药: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清泻肝火;贝母、胆南星清化热痰;半夏、茯苓、陈皮健脾燥湿化痰;天麻、全蝎、僵蚕息风止痉;石菖蒲辛温芳香,与远志相合,能增强化痰开窍之功;琥珀、石决明、牡蛎重潜安神。
若热甚,用安宫牛黄丸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或紫雪丹清热息风止痉;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泻下通便。
(2)阴痫
临床表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晦暗青灰而黄,手足清冷,双眼半开半合,肢体拘急,或抽搐时作,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声音微小,醒后周身疲乏,或如常人,或仅表现为一过性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动不语,数秒至数分钟即可恢复,恢复后对上述症状全然不知,多则一日数次或十数次发作。平素神疲乏力,恶心泛呕,胸闷咳痰,纳差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多沉细或沉迟。
证机概要:寒痰湿浊,上蒙清窍,元神失控。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顺气定痫。
代表方:五生饮、二陈汤加减。五生饮温阳散寒化痰,二陈汤理气化痰。昏仆者急以针刺人中、十宣穴开窍醒神,继而灌服汤药。
常用药:白附子、川乌辛温散寒,祛痰除湿;茯苓、白术健脾化痰;陈皮、半夏、白豆蔻、砂仁燥湿理气化痰;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全蝎、僵蚕搜风止痉;生黑豆补肾利湿。
若恶心欲呕,加生姜、苏梗、竹茹降逆止呕;胸闷痰多,加瓜蒌、枳实、胆南星以化痰宽胸;纳差便溏,加党参、炮姜、诃子健脾止泻。
痫证重症,持续不省人事,频频抽搐者,属病情危重,应予以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注意及时防治其急性并发症。偏阳衰者,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鼻鼾息微,脉微欲绝等表现,可辅以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偏阴虚者,见面红身热,躁动不安,息粗痰鸣,呕吐频频等表现,辅以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抽搐甚者,予紫雪丹,或配合针灸疗法,促其苏醒。
2.休止期
(1)肝火痰热
临床表现:平时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元神。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宁心。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前方以清泻肝火为主,后方涤痰开窍见长。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直入肝经而泻肝火;贝母、瓜蒌、竹茹、胆南星清热化痰;茯苓、橘红、枳实健脾理气化痰;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石决明、牡蛎重镇安神。
若肝火动风,加天麻、钩藤、地龙、全蝎以平肝息风;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以泻下通便;彻夜难寐,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2)脾虚痰盛
临床表现:平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胸脘痞闷,纳差便溏;发作时面色晦滞或㿠白,四肢不温,蜷卧拘急,呕吐涎沫,叫声低怯。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或弦细滑。
证机概要:脾虚不运,痰湿内盛。治法:健脾化痰。
代表方:六君子汤。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助运;陈皮、半夏、竹茹理气化痰降逆;白豆蔻、砂仁醒脾化湿;石菖蒲、远志、琥珀化痰开窍,宁心安神。
若恶心呕吐痰涎,加胆南星、瓜蒌、旋覆花化痰降浊;便溏,加薏苡仁、炒扁豆、炮姜等;脘腹饱胀,饮食难下,加神曲、谷芽、麦芽。心脾气血两虚,归脾汤加减;精神不振,久而不复,当大补精血,益气养神,宜服河车大造丸。
(3)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痫证频发,神思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伴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少津,脉沉细数。
证机概要:痫证日久,肝肾阴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治法:滋养肝肾,填精益髓。
代表方:大补元煎。
常用药: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杜仲补益肝肾,滋阴养血;人参、炙甘草、山药、大枣补气健脾;鹿角胶、龟甲胶填精益髓;牡蛎、鳖甲滋阴潜阳安神;石菖蒲、远志宣窍安神。
若神思恍惚,持续时间长,合酸枣仁汤加阿胶、龙眼肉养心安神;恐惧、焦虑、忧郁,合甘麦大枣汤以缓急安神;水不制火,心肾不交,合交泰丸加减以清心除烦;大便干燥,加玄参、肉苁蓉、火麻仁养阴润肠通便。
(4)瘀阻脑络
临床表现: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或弦。多继发于中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
证机概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
常用药:石菖蒲、远志芳香开窍;老葱通阳开窍;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天麻、僵蚕、全蝎息风止痉;龙骨、牡蛎镇心安神。
若肝阳上亢,加钩藤、石决明、白芍;痰涎偏盛,加半夏、胆南星、竹茹;纳差乏力,少气懒言,肢体瘫软,加黄芪、党参、白术以补中益气。
【临证备要】
1.遵循“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原则。发作时应“急则治其标”,“甚者独行”,采用豁痰顺气法,顽痰胶固需辛温开导,痰热胶着需清化降火,治疗着重在风、痰、火、虚四个字上。当控制病情后,一般不应随意更改方药,否则易致大发作。在痫证发作缓解后应“缓则治其本”,“间者并行”,坚持标本并治,守法守方,坚持服药,服药3~5年后再逐步减量,方能避免或减少发作。
2.巧用辛热开破法。痰浊闭阻,气机逆乱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故治疗多以涤痰、行痰、豁痰为大法。然痫证之痰,异于一般痰邪,具有深遏潜伏、胶固难化、随风气而聚散之特征,非一般祛痰与化痰药物所能涤除。辛热开破法是针对痫证顽痰难化这一特点而确定的治法,采用大辛大热的川乌、半夏、南星、白附子等具有振奋阳气、推动气化作用的药物,以开气机之闭塞,破痰邪之积聚,捣沉痼之胶结,从而促进顽痰消散,痫证缓解。
3.注重虫类药及芳香开窍药的应用。虫类药多能入络搜风,有祛风化痰止痉之功,其力非草本药所能代替,具有良好减轻和控制痫证发作的效果。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酌情加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地龙、僵蚕、蝉衣等,并可配合应用平肝镇潜药物,如钩藤、石决明等。如另取研粉吞服效果尤佳,每服1~1.5g,每日2次,小儿剂量酌减。芳香开窍类药物性多辛散走窜,能通善开,是醒神开窍佳品,芳香药物气味芳香,且有解内生痰毒之功,临证时应酌情选用,尤其是在发作期需紧急缓解病情时,常用药有人工麝香、冰片、人工牛黄、菖蒲、远志、郁金等。
【预防调护】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怡养性情,劳逸适度。妇女在怀孕前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胎儿头颅外伤、颅内感染等发生。休止期患者应避免近水、近火、近电、高空作业及驾驶车辆,以免突然发病时发生危险。调理饮食、情志和起居,饮食宜清淡,多吃素菜,少食肥甘之品,切忌过冷过热、辛温刺激的食物。
患病之后,针对正虚可适当参以调补,调脾胃,和气血,健脑髓,顺气涤痰,活血化瘀等,切忌不加辨证,一概投人参、鹿茸大补之品或其他温燥补品。对昏仆抽搐的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凡有义齿均应取出,放置牙垫,以防窒息和咬伤,加用床栏以免翻坠下床。
【小结】
痫证是一种短暂性反复发作性脑系疾病,多因骤受惊恐、先天禀赋不足、脑部外伤及外邪、饮食所伤等,致使脏腑功能失调,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脾两亏,心肾亏虚,造成清窍被蒙,神机受累,元神失控,而引发痫病。与心、肝、脾、肾相关,主要责之于心肝。治疗时当急则开窍醒神以治其标,控制其发作,缓则祛邪补虚以治其本,多以调气豁痰、平肝息风、清泻肝火、补益心脾、滋养肝肾、通络镇惊、宁心安神等法治之。突然发作以针刺及外治法开窍醒神以促苏醒,再投以煎剂。平日当按疾病症状辨证论治,调其脏腑气血阴阳。加强生活调理及发作时护理,以免发生意外,至关重要。本病的预后与转归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强弱、正气盛衰与邪气轻重、邪伏深浅。由于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多数患者终生难愈。少数年幼患者反复发作可影响智力发育,甚至成为痴呆。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12 15:36:53)
上一篇:[中医病证]癫狂       下一篇:[中医病证]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