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阴痒

摘要 女性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者,称为“阴痒”,又称“阴门瘙痒”。 《肘后备急方》首载治疗“阴痒汁出”&ld...
女性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者,称为“阴痒”,又称“阴门瘙痒”。
《肘后备急方》首载治疗“阴痒汁出”“阴痒生疮”的方药。
西医学外阴瘙痒症、外阴炎、阴道炎及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等出现阴痒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有虚、实两个方面。因肝肾阴虚、精血亏损、外阴失养而致阴痒者,属虚证;因肝经湿热下注,带下浸渍阴部,或湿热生虫,虫蚀阴中以致阴痒者,为实证。
1.肝肾阴虚 素体肝肾不足;或年老体衰,精血亏损;或久病不愈,阴血不足,以致肝肾阴虚。肝脉过阴器,肾司二阴,肝肾阴虚,精血亏少,阴部肌肤失养,阴虚生风,风动则痒,发为阴痒。
2.湿热下注 郁怒伤肝,肝郁化热,木旺侮土,脾虚湿盛,以致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浸淫阴部,导致阴痒。
3.湿虫滋生 外阴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湿虫滋生,虫蚀阴中,均可导致阴痒。
【诊断】
1.病史 有摄生不慎,或有外阴、阴道炎病史。
2.症状 阴部瘙痒,或如虫行状,奇痒难忍,坐卧不宁,甚至灼热、疼痛,波及肛门周围,兼带下量多、臭秽。
3.检查
(1)妇科检查 外阴皮肤正常或潮红或粗糙,有抓痕,分泌物增多。病程长者,外阴色素减退,甚则皲裂、破溃、湿疹。
(2)辅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正常,或见滴虫、假丝酵母菌等。
【鉴别诊断】
1.股癣 本病为发生于股内侧及会阴部皮肤真菌感染所致的体癣,病灶呈堤状,清晰可见,表面有鳞屑,有明显的炎症改变。阴痒则无明显的堤状皮损。
2.湿疹 本病皮肤病变分布呈对称性,易复发,水洗或食鱼腥虾蟹,往往使病情加重,且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阴痒无以上特点。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根据阴部瘙痒的情况,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症状进行辨证。
(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止痒为主,实者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虚者宜滋阴养血止痒。要着重调理肝、肾、脾的功能,遵循“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将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
(三)分型论治
1.肝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阴部干涩,奇痒难忍,或阴部皮肤变白、增厚或萎缩、皲裂破溃;五心烦热,头晕目眩,时有烘热汗出,腰酸膝软;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精血两亏,冲任血虚,血燥生风,风动则痒。肝脉过阴器,肾司二阴,故阴户干涩,奇痒难忍;风盛则肿,故阴部皮肤增厚;阴部肌肤失养,则皮肤变白、萎缩、皲裂、破溃;阴虚内热,故五心烦热;肝阳偏亢,则烘热汗出;肾虚,则腰酸膝软。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为肝肾阴虚之征。
治法:调补肝肾,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方见经行口糜)酌加何首乌、白鲜皮。
2.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阴部瘙痒灼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稠黏臭秽;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不宁,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候分析:肝经湿热下注,损伤任带,故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稠黏臭秽;湿热浸渍,则阴部瘙痒,甚则灼痛;湿热熏蒸,则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宁;湿热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为肝经湿热之征。
治法:泻肝清热,除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方见阴挺)酌加虎杖、苦参。
3.湿虫滋生证
主要证候:阴部瘙痒,如虫行状,甚则奇痒难忍,灼热疼痛,带下量多,色黄,呈泡沫状,或色白如豆渣状,臭秽;心烦少寐,胸闷呃逆,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与病虫互相滋生,其虫作食,则阴部瘙痒,如虫行状,甚则奇痒难忍,灼热疼痛;湿热下注,秽液下流,则带下量多,色黄,呈泡沫状,或色白如豆渣状,臭秽;湿热与瘙痒共扰心神,则心烦少寐;湿热内蕴,则胸闷呃逆;湿热熏蒸,则口苦咽干;湿热伤津,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病虫互相滋生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方药: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白头翁、苦参、防风。
萆薢渗湿汤:萆薢 薏苡仁 黄柏 赤茯苓 牡丹皮 泽泻 通草 滑石
方中萆薢、泽泻、薏苡仁健脾祛湿利浊,牡丹皮凉血活血,黄柏、赤茯苓、通草、滑石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使邪从小便去。
【其他疗法】
外治法 选用蛇床子、苦参、花椒等煎水趁热先熏后坐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疗程。若阴痒破溃者,则去花椒。
【临证要点】
阴痒病因较复杂,接触性、过敏性、化学制品的刺激及全身慢性疾病等都可能引发本病。中医认为,肝肾阴虚、湿热下注和湿虫滋生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对于接触性、过敏性引发的阴痒,去除诱因是关键;而全身慢性疾病导致的阴痒,则以治疗原发病为主。中医治疗以止痒为主,实者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虚者宜滋阴养血止痒。除内服药物外,辨证选用或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配合相应的外治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预后与转归】
阴痒经过积极治疗,保持外阴部清洁卫生,多可治愈。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可发展成阴疮。因全身性疾病所致者,随原发病的进退,或愈或反复迁延日久。也有少数患者阴痒日久不愈,病情迁延日久,致阴部长期失于滋养而转为恶证外阴癌。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6-08 14:27:16)
上一篇:[中医病证]阴挺       下一篇:[中医病证]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