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阴肿

摘要 妇人外阴部及外阴一侧或两侧,肿胀疼痛者,称为“阴肿”。亦称“阴户肿痛”。 本病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卷四十”云:“夫...
妇人外阴部及外阴一侧或两侧,肿胀疼痛者,称为“阴肿”。亦称“阴户肿痛”。
本病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卷四十”云:“夫妇人阴肿者,是虚损受风邪所为,胞经虚而有风邪客之,风气乘于阴,与血气相搏,令气血否涩,腠理壅闭,不得泄越,故令阴肿也。”
西医学的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前庭大腺脓肿、外阴血肿等病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肝经湿热,或痰湿凝滞,下注阴部,或因外伤致局部瘀肿。常见病因病机有肝经湿热、痰湿凝滞和外伤。
1.肝经湿热 素性抑郁,或七情所伤,肝郁化热,肝木乘脾,脾虚湿盛,湿热互结,下注冲任,壅滞前阴,经脉失畅,而致阴肿。
2.痰湿凝滞 素体肥胖,或恣食厚味,痰湿内盛,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湿浊流注下焦,滞于冲任,壅滞前阴,经脉失畅,发为阴肿。
3.外伤 产伤或手术创伤,或跌仆闪挫,损伤阴户,气血瘀滞,冲任瘀阻,阴部经脉瘀滞,以致阴肿。
【诊断】
1.病史 下焦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或感受邪毒,或有外伤史。
2.症状 外阴一侧或两侧肿胀疼痛,甚至不能行走,或伴有发热,小便短赤。
3.检查
(1)妇科检查 外阴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明显,或患侧前庭大腺开口处见白色小点,如有脓肿形成则肿块有波动感,或患者无自觉症状,可见囊肿。
(2)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根据患者外阴局部症状,结合兼证、舌脉综合分析。若外阴红肿胀痛,伴有发热,两胁胀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而腻或黄厚,脉弦数或濡数,属肝经湿热。若外阴肿胀疼痛,肤色正常,形体肥胖,带下量多,苔白腻,脉滑,属痰湿凝滞。若外阴红肿热痛,有外伤史,舌暗,属外伤。
(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消肿止痛为原则,根据证型选方用药,随证加减。
(三)分型论治
1.肝经湿热证
主要证候:外阴红肿胀痛,或伴有发热,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而腻或黄厚,脉弦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由于肝郁日久化热,肝郁脾虚,脾虚生湿,湿热下注,湿热郁遏阴部,故外阴红肿胀痛;湿热停滞,脉络失宣,营卫不通,阴阳不和,故发热;肝经布于两胁,肝经湿热郁阻,故两胁胀痛,口苦咽干;湿热停滞大肠,故大便不爽;热移于小肠,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腻或黄厚,脉弦数或濡数,为湿热之征。
治法:清肝利湿,消肿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方见阴挺)加蒲公英、紫花地丁。
方中龙胆草泻火除湿;黄芩、栀子泻火解毒,燥湿清热;车前子、木通、泽泻渗湿泻热;生地黄、当归养阴补血;柴胡疏肝利胆,与黄芩解肝胆之热;甘草调和诸药;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消肿止痛。全方共奏清肝利湿、消肿止痛之效。
若肝郁脾虚者,用逍遥散。若溃腐脓肿,或已溃破者,可按阴疮治疗。
若瘀血肿块增长趋势较快者,可考虑穿刺抽血或手术治疗。
2.痰湿凝滞证
主要证候:外阴肿胀疼痛,肤色正常,形体肥胖,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无臭,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肥胖之人,痰湿内盛,湿浊流注下焦,滞于冲任,前阴经脉失畅,则为阴肿;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痰湿停于心下,则心悸,胸闷泛恶;湿浊下注,故白带量多,色白质黏无臭。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蕴之征。
治法:温经化痰,活血消肿。
方药: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半夏、皂角刺。
阳和汤:熟地黄 肉桂 麻黄 鹿角胶 白芥子 炮姜 生甘草
方中炮姜、肉桂温中有通,破阴和阳,温化寒痰;麻黄辛温以开腠理;皂角刺活血以消肿,与白芥子、半夏宣燥兼备,祛皮里膜外之痰;鹿角胶补精而助阳;熟地黄养血而滋阴;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经化痰、活血消肿之效。
3.外伤证
主要证候:外阴红肿热痛,或局部血肿,有外伤史,舌正常或稍暗,脉正常。
证候分析:因起居不慎,跌仆闪挫,以致气血紊乱,血不循经而离走,以致瘀血停滞,故外阴红肿热痛,或局部血肿;病因外伤所起,故舌脉无异常;若时间长者,舌稍暗,为有瘀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三七。
血府逐瘀汤: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赤芍 柴胡 枳壳 甘草 桔梗 川牛膝
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疏肝;桔梗开肺气,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桔梗、枳壳一上一下,通畅气机;川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加三七散瘀消肿止痛。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
【其他疗法】
1.金黄膏,局部外敷,每日1次,血肿破裂者不用。
2.大黄、玄明粉研末,外敷患处。
3.蒲公英、乳香、没药、黄连煎水,湿热敷。
4.切开引流。外阴前庭大腺脓肿,或外阴血肿继续扩大或化脓,可切开引流。
【临证要点】
阴肿临床上可见于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前庭大腺脓肿、外阴血肿等病,中医治疗以消肿止痛为原则,可配合外治法,若为外阴前庭大腺脓肿需及时切开引流。
【预后与转归】
本病经及时治疗,一般可好转及痊愈,部分治疗不当者,可转为阴疮。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6-08 14:34:19)
上一篇:[中医病证]阴痒       下一篇:[中医病证]阴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