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遗精

摘要 遗精是指以不因性活动而精液自行频繁泄出为主症的疾病,常伴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因梦而遗精者称为梦遗;无梦而遗精,或清醒时无性刺激情况下精液流出...
遗精是指以不因性活动而精液自行频繁泄出为主症的疾病,常伴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因梦而遗精者称为梦遗;无梦而遗精,或清醒时无性刺激情况下精液流出者称为滑精。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疾病过程中如以遗精为主症者归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了本病,称遗精为“精时自下”。《灵枢·本神》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指出遗精与情志内伤有关。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称为“失精”,病因于虚劳,谓:“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创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调和阴阳、固涩精液。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失精候》云:“肾气虚损,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肾藏》对“失精羸瘦”“梦泄精”“虚劳失精”等分列了方药与灸法。
宋·许叔微首次提出遗精和梦遗,《普济本事方·膀胱疝气小肠精漏》云:“梦遗不可全作虚冷,亦有经络热而得之。”宋·严用和《济生方·白浊赤浊遗精论治》认为“心肾不交”为病机关键。元·朱丹溪《格致余论》言“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倡导“相火”致遗精说。
明清以后,遗精的因机证治理论渐成体系。明·方隅《医林绳墨·梦遗精滑》谓:“梦遗精滑,湿热之乘。”王肯堂《证治准绳·遗精》云:“盖梦与鬼交为梦遗,不因梦感而自遗者为精滑,然总之为遗精也。”“独肾泄者,治其肾。由他脏而致肾之泄者,则两治之。”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遗泄源流》曰:“有因脾胃湿热,气化不清,而分注膀胱者,亦混浊稠厚,阴火一动,精随而出。”李用粹《证治汇补·遗精》曰:“五脏各有精,肾则受而藏之,故遗精之病,五脏皆有,不独肾也。”程钟龄《医学心悟·遗精》曰:“大抵有梦者,由于相火之强,不梦者,由于心肾之虚。”
【病因病机】
本病因由劳心太过、欲念不遂、饮食不节、恣情纵欲等因素,引起肾气不固,或热扰精室,而致肾失封藏,精关不固。
(一)病因
1.劳心太过 烦劳伤神,心阴耗损,心阳独亢,肾水亏虚,心肾不交,虚火妄动,扰动精室而遗精。或思虑太甚,损伤心脾,导致脾气下陷,心神失养,气不摄精,产生遗精。
2.欲念不遂 少年气盛,情动于中,意淫于外,或心有恋慕,所欲不遂,或壮夫久旷,思慕色欲,阴精暗耗,皆令心动神摇,君相火旺,扰动精室而遗精。
3.恣情纵欲 房事不节,或少年无知,频犯手淫,或醉而入房,纵欲无度,日久肾精虚亏,水不制火,相火扰动精室,肾不固精,乃成遗精。如《证治要诀·遗精》言:“有色欲过度,而滑泄不禁者。”
4.饮食不节 嗜食醇酒厚味,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蕴而生热,湿热循经下注,或郁于肝胆,迫精下泄,均可致遗精。《张氏医通·遗精》谓:“脾胃湿热之人,及饮食厚味太过,与酒客辈,痰火为殃,多致不梦而遗泄。”
(二)病机
遗精的基本病机为肾气不固,或热扰精室,而致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病位在肾,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肾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正常情况下肾精不会外泄,如肾脏自病,或其他因素影响肾之封藏功能,则精关不固,精液外泄,发生遗精。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性欲之萌动,精液之蓄泄,无不听命于心,神安才可精固,故精之主宰在心。若劳心太过,心有欲念,以致君火摇于上,心失主宰,则精自遗。肝主疏泄,对肾之封藏有调节作用,且肝肾内寄相火,若君火妄动,相火随而应之,扰动精室,影响肾之封藏,而成遗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入胃,脾气散精,下归于肾,化为肾中所藏之精。若久嗜醇酒厚味,脾胃湿热内生,下扰精室,则迫精外泄。或思虑伤脾,脾气虚弱,气不摄精,而成遗精。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且多虚实夹杂,病理因素不外乎湿与火。因君相火旺,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而遗者多属实;肾脏亏损,封藏失职而泄者多属虚。初起多因于火旺、湿热,以实证为主;久病则相火、湿热伤阴,而致肾阴亏虚,甚或阴损及阳而成阴阳两虚,或肾阳衰惫,或气阴两虚。此外,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常出现阴虚火旺、阴虚湿热,或肾虚兼夹痰湿或痰瘀,皆为虚实夹杂证。
遗精初起病情大多轻浅,若调理得当,多可痊愈。若讳疾忌医,久病不治,或调治不当,日久肾精耗伤,阴阳俱虚,或命门火衰,下元衰惫,则会转变成早泄、阳痿、不育或虚劳等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男子梦中遗精,每周超过2次,或清醒时,不因性生活而遗泄精液者。
2.常伴有情绪不稳、精神不振、体倦乏力、腰腿酸软、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
3.常有恣情纵欲、情志内伤、久嗜醇酒厚味等病史。体检有无包茎、包皮过长、包皮垢刺激,并进行直肠指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前列腺和精囊B超等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早泄 早泄是性交时精液过早泄出,而影响性生活。诚如《沈氏尊生书》所言:“未交即泄,或乍交即泄。”明确指出了早泄的特征,以此可与遗精鉴别。
2.精浊 精浊常在大便时或排尿终了时发生,尿道口有米泔样或糊状分泌物溢出,并伴有茎中作痒作痛,痛甚如刀割火灼。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新病遗精有虚有实,常多虚实并见。久病精滑则虚多实少。由君相火旺所致者,为本虚标实;由心脾两虚、肾虚不藏所致者,多以虚证为主;由湿热下注所致者,多为实证为主。前人尚有梦遗多火、滑精多虚的认识。《医学心悟》曰:“大抵有梦者,由于相火之强;不梦者,由于心肾之虚。”但临床也有部分遗精无梦属实、有梦属虚者,因此,辨别遗精虚实应当四诊合参。
2.辨病位 劳心过度,邪念妄想梦遗者,多责于心;精关不固,无梦滑泄者,多由于肾。对肾虚不藏者还应辨别肾阴虚、肾阳虚的主次。《医宗必读·遗精》云:“若乎五脏各得其职,则精藏而治。苟一脏不得其正,甚者则必害心肾之主精者焉……如心病而遗者,必血脉空虚,本纵不收;肺病而遗者,必皮革毛焦,喘息不利;脾病而遗者,色黄肉消,四肢懈惰;肝病而遗者,色青而筋萎;肾病而遗者,色黑而髓空。”
(二)治则治法
实证治以清泄为主,针对君火、相火、湿热等不同,采用清心安神、清泄相火、清利湿热等法;虚证宜以补益固涩为主,如滋阴温肾、调补心脾、固涩精关等法;虚实夹杂者,治疗当清补兼施。此外,久病夹瘀者,清补之中佐以祛瘀。阴虚湿热者,用药宜化湿不伤阴,养阴不助湿。
(三)证治分类
1.君相火旺
临床表现:多梦遗精,阳事易举易泄,心烦,潮热,颧红,腰酸,头晕,耳鸣,口干多饮,溲黄,便结,舌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
证机概要:君相火动,迫精妄泄。
治法:清心泻肝。
代表方: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
常用药:黄连、山栀清心泻火;知母、黄柏清泄相火;天冬、生地黄滋阴清热宁神;当归、熟地黄、枣仁和血安神;黄柏泻火坚阴;砂仁行滞醒脾;茯神、远志宁神养心;人参、甘草宁心益气;莲子补益心脾。
若心中烦热,小溲短赤灼热者,加淡竹叶、灯心草;久病肝肾阴伤者,遗精频作,潮热颧红,合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滋阴降火;滑泄日久者,加桑螵蛸、益智仁、山茱萸益肾固精。
2.湿热下注
临床表现:遗精频作,小溲黄赤,热涩不畅,口苦而黏,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下扰精室。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常用药:萆薢、黄柏、茯苓、车前子清热利湿;莲子心、石菖蒲、丹参清心安神;白术、薏苡仁健脾化湿。
若口苦口黏,加茵陈、佩兰、草果。肝经湿热,症见阴囊湿痒,小溲短赤,口苦胁痛者,用龙胆泻肝汤;痰湿郁热者,用苍术二陈汤加黄柏。
3.劳伤心脾
临床表现:遗精时作,劳则加重,失眠健忘,心悸气短,四肢倦怠,纳少腹胀,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心脾两虚,气不摄精。
治法:调补心脾,益气摄精。
代表方:妙香散。
常用药:人参、黄芪、山药益气生精;茯神、远志清心调神;木香、桔梗、升麻理气升清。
如遗精频繁者,加鸡内金、莲子、山药、芡实;中气下陷者,可加升麻、柴胡、糯米根须,或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心脾血虚显著者,可改用归脾汤治疗。
4.肾气不固
临床表现:遗精频作,多为无梦而遗,甚而滑精不禁,伴见头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面色㿠白,阳痿早泄,精液清冷,夜尿清长,舌质淡胖而嫩,苔白滑,脉沉细。
证机概要:肾元虚衰,封藏失职。
治法:补肾益精,固涩止遗。
代表方:金锁固精丸。
常用药:沙苑子、杜仲、菟丝子、山药补肾益精;莲须、龙骨、牡蛎涩精止遗;金樱子、芡实、莲子、山茱萸补肾涩精。
若因情志失调,肝失条达,肾失固摄所致者,应疏肝益肾,合逍遥散;滑泄久遗,阳痿早泄,阴部有冷感,以肾阳虚为主者,加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肉桂、锁阳、附子;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形瘦盗汗,以肾阴虚为主者,加熟地黄、黄柏、金樱子、龟甲、阿胶,或合左归丸。遗精日久,阴阳失调者,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用右归丸。
【临证备要】
1.详辨虚实主次,把握用药宜忌。如对君相火动、心肾不交之遗精,治疗以育阴潜阳、清泻君相、清热利湿为主,但养阴不可过于滋腻碍胃,以免助生湿热,清热不宜过于苦泄,以免伤阴损脾。湿热下注之遗精,不宜过早固涩,以免恋邪。若精滑致虚,需视虚实、先后酌情施治,既不宜专事滋腻涩摄,恐碍湿的泄化,又不能太过寒凉,以防苦寒败胃。脾胃虚弱者,益气之中稍事升提,有助于提高疗效;肾虚不固者,又需从阴中求阳,以求阴平阳秘。阳虚者也当阴阳两调,不宜单纯使用温肾助阳之品,避免刚燥劫阴。
2.久遗不愈,标本兼顾,注重祛湿通络法。久病遗精,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者多为脾肾不足或气阴两虚,实者常见湿热浊瘀阻滞精窍等。临证可在补益脾肾、养阴清热、育阴潜阳基础上,结合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养心安神等法,复法组方。大凡有忍精史,手淫过频,少腹、会阴部及睾丸坠胀疼痛,射精不畅或疼痛,精液黏稠或有硬颗粒状物夹杂其中等特点者,多为败精阻窍,精道瘀阻,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行气活血,化瘀通精,通因通用。
【预防调护】
注意精神调养,排除杂念,不接触不健康影像信息,不贪恋女色。避免过度脑力劳动,做到劳逸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可以酒为浆,少食醇酒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切勿恣情纵欲,手淫过度,保持外性器清洁。
已病者应注意消除恐惧心理,生活起居有度,节制性欲,戒除手淫。夜晚进食不宜过饱,睡前用温水洗脚,被褥不宜过厚、过暖,衬裤不宜过紧,养成侧卧习惯。发生遗精时不可强忍或挤压阴茎,遗精后不可立即用冷水洗浴以免寒邪内侵。包茎、包皮过长或外性器有炎症时及早就医。
【小结】
遗精是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多因劳心太过、欲念不遂、饮食不节、恣情纵欲等引起,基本病机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病变脏腑责之于心、肾、肝、脾。临床辨证应分虚实。常用治法是“上则清心安神;中则调其脾胃,升举阳气;下则益肾固精”。始病时以君相火旺,心肾不交为多,病机虚实参见,以清心泻相火和清下焦湿热为主;遗精日久,精滑不固者须治以补肾固涩,劳伤心脾者则以补益心脾、益气固摄为法。总之,谨守病机,不可一见遗精即予以补涩。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23 09:37:28)
上一篇:[中医病证]阳痿       下一篇:[中医病证]早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