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消渴

摘要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症的疾病。西医学中的糖尿病、尿崩症,或其他疾病出现以消渴为主症特点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症的疾病。西医学中的糖尿病、尿崩症,或其他疾病出现以消渴为主症特点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消渴之名,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载有消瘅、消渴、肺消、膈消、消中等病名,病因包括五脏柔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主要病机为内热,并指出本病应禁食燥热伤津之品。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设消渴专篇,认为胃热、肾虚是消渴的主要病机,并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文蛤散等治疗方药。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候》指出本病易并发痈疽、水肿。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强调生活调摄对消渴的治疗意义,明确提出:“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王焘《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引《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云“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临床特点做了明确的论述。
金·刘完素和张子和等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治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并对消渴变证进行了论述。刘完素《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言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消论》云:“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元·朱丹溪《丹溪治法心要》谓:“消渴之证,乃三焦受病也,东垣有法,分上、中、下治。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或云小便清利,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湿润燥;中消者,胃也,渴多饮水,而小便赤黄,宜下至不饮而愈;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宜养血而肃清,分其清浊而自愈。”对三消不同的病变脏腑进行了论述。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谓:“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中消消脾,脾气热燥,饮食倍常,皆消为小便。下消消肾,肾衰不能摄水,故小便虽多而渴。”王肯堂《证治准绳·消瘅》曰:“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对三消的临床分类进行了规范。
【病因病机】
消渴是由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引起人体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所致。
(一)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易发消渴。其中肾阴亏虚是消渴病机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先天禀赋不足,阴虚体质者最易罹患本病。《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2.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品,易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湿热内蕴,伤津耗液,而致口渴多饮。
3.情志失调 长期情志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郁久化火伤阴,或木旺克土,脾胃损伤,积热化燥,或消灼肺胃阴津,发为消渴。《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精气亏损,虚火内生,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可见“三多一少”表现。《外台秘要》云:“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二)病机
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但以肾为关键,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又有所偏重。肺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燥热伤肺,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燥热伤及脾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则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亏耗,则形体日渐消瘦。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主藏精。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肺燥津伤,津液敷布失调,致脾胃失养,肾精不得滋助;脾湿胃燥,燥湿同病者,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虚则火旺,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症常可相互并见。《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而已。”《圣济总录·消渴》指出:“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即是此意。
消渴病日久,常见出现两类病机演变:一是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肾阳虚衰。二是病久入络,脉络瘀阻。因阴虚燥热,耗津灼液,热郁血瘀;血液凝滞,或因阴伤及气,气虚阳弱,气血运行失畅,血脉瘀滞。此时,血瘀与燥热相合,可见瘀热相搏,多致病情加重或变证丛生。《血证论·发渴》云:“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
消渴病变涉及多个脏腑经络,失治误治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见变证百出。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等;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为痰,煎熬血脉为瘀,痰瘀阻滞经络,可致胸痹;亦可引起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可发为中风;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严重者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浮越,而见面红、烦躁、头痛、呕恶、呼吸深快等症,甚则出现昏迷、肢厥、脉微欲绝等阴竭阳亡危象。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为主症。
2.如“三多”症状不显著,但中年之后,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出现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关。
空腹血糖测定、随机血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及小便常规检查等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口渴症 两者均可出现口渴多饮的表现,但口渴症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多见,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伴随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消渴的特点。
2.瘿病 消渴之中消与瘿病之气郁化火、阴虚火旺证,两者均可出现多食易饥、消瘦等表现,瘿病以情绪激动、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消渴如有典型“三多”症状,可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病机分别为肺燥、胃热、肾虚。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如临床三消症状不明显,可从体质和主症特点详辨病位所属。
2.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以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且常见耗气津伤,脉络瘀阻。此外,本病亦有初起即见脾气亏虚者。
3.辨本症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的本症表现,但其显著程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临证当注意细心分析辨别。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少数中老年患者,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确诊为本病。
(二)治则治法
消渴应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基本治法。《医学心悟·三消》云:“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同时针对病机演变及并发症特点,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温补肾阳等治法。
(三)证治分类
1.上消
肺热津伤
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证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黄、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用玉泉丸或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
2.中消
(1)胃热炽盛
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证机概要:胃火内炽,消灼水谷,耗伤津液。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清胃泻火;玄参、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若大便秘结不行,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口渴难耐,舌苔少津,加乌梅滋阴生津;火旺伤阴,舌红而干,脉细数,方用竹叶石膏汤。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粳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2)气阴亏虚
临床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证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天冬、麦冬养阴生津。
若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黄芩;口渴明显,加天花粉、生地黄、乌梅养阴生津;气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茱萸敛气生津;食少腹胀,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
3.下消
(1)肾阴亏虚
临床表现: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
常用药: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泽泻、牡丹皮清泄火热。
若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尿量多而浑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益肾缩尿;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吸深快者,用生脉散加天冬、鳖甲、龟甲育阴潜阳;神昏、肢厥、脉微细者,合参附龙牡汤益气敛阴,回阳救脱。
(2)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常用药: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补肾固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若尿多而浑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益肾收涩;肢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阳痿者,加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温补肾阳;畏寒者,加鹿茸粉0.5g冲服,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生化。
【临证备要】
1.重视早诊断、早治疗、合理用药。消渴包括西医学中的糖尿病,后者多起病隐匿,为难治之病,也有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并不显著,甚至出现并发症后方被确诊,失去防治先机,故强调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中医药在改善消渴症状、防治并发症方面有自身特色与优势,但单就降低血糖效果而言不如西药见效迅速,对于血糖难以纠正的患者,常需配合降糖药物综合治疗,避免因血糖过高而发生呕吐、痉证、厥证等危象。此外,本病治疗应注意清热不可过用苦寒,避免败伤脾胃,耗津伤气;对脾气亏虚者,益气不可过用温燥,可甘温益气与养阴合用,重在健脾升清、益肾摄精。
2.生活方式指导是消渴治疗之首要策略。首先是消渴病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因此控制饮食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患者经过严格而合理的饮食控制,即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景岳全书》云:“消渴……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鲜有也。”其次是适当运动是防治消渴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应“以不疲劳为度”,根据病情选择散步、导引、游泳、舞蹈等健身方式。第三要进行情志疏导。注重“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3.重视凉血化瘀法。消渴及其并发症多在阴虚燥热的基础上,合并络热血瘀,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配伍凉血化瘀通络之品,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泽兰、鬼箭羽等,甚者加水蛭等虫类中药,可提高疗效。
4.重视消渴并发症的防治。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者,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用杞菊地黄丸。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化裁。在痈疽的恢复阶段,治疗上应重视托毒生肌。并发肺痨、水肿、胸痹、中风者,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调节脾胃、保护胃气对消渴的预防十分重要。平日应注意饮食,不饮酒,少食肥甘,并适当多食健脾利湿的食物。日常生活中注意情志的舒畅,保持精神乐观。对于中年肥胖之人,加强运动,改善痰湿体质,对消渴的预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既已发病,宜注重生活调摄,要长期坚持合理的饮食控制并结合饮食疗法,要养成正确、有规律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副食荤素搭配,种类要多;主食粗细搭配,数量应少。少食多餐,不饮酒,不吃零食。平素应适当多食用豆类和新鲜蔬菜等食物。适当运动,保持情志平和。
【小结】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内伤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多饮、多食、多尿三个症状侧重不同作为上消、中消、下消临床分类的依据。其病位主要在肺、胃(脾)、肾。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可伴有湿热、痰热、瘀热等。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但三消之间常可互相转化。病机演变可发展为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或病久入络,脉络瘀阻等。消渴病若早期发现,坚持治疗,生活饮食规律,预后较好。若失治误冶,病变累及多个脏腑,未及时医治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常易并发多种疾患,预后较差。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23 15:34:34)
上一篇:[中医病证]痰饮       下一篇:[中医病证]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