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疖

摘要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易脓、易溃、易敛。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易脓、易溃、易敛。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疖之病名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疖候》曰:“肿结长一寸至二寸,名之为疖。亦如痈热痛,久则脓溃,捻脓血尽便瘥。亦是风寒之气客于皮肤,血气壅结所成。”首次指出了疖肿出脓即愈的特点,并阐述了疖的形成原因。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病因病机】
疖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儿童头部疖肿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导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若伴消渴或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者,阴虚内热,或脾虚便溏,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为疖病。
西医学认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①有头疖 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小于3cm,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②无头疖 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小于3cm,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③蝼蛄疖 多发于儿童头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不论何型,局部皮厚且硬者较重,皮薄成空壳者较轻。若无适当治疗则迁延日久,可损及颅骨,如以探针或药线探之,可触及粗糙的骨质,必待死骨脱出,方能收口。
④疖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2)辅助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2.鉴别诊断
(1)痈 常为单发,初起无头,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肿势范围较大,6~9cm,初起即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2)颜面疔疮 初起有粟粒状脓头,根脚较深,状如钉丁,肿势散漫,肿胀范围显著大于疖,出脓时间较晚且有脓栓,大多数患者初起即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3)囊肿型痤疮 好发于面颊部和背部,初为坚实丘疹,挤之有豆渣样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常继发化脓感染,破溃流脓,形成窦道及疤痕,病程较长,30岁以后发病减少。
【治疗】
以清热解毒为主。夏秋发病者须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治疗宜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应坚持治疗以减少复发;对伴消渴病等慢性病者,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症状轻微的疖可单纯应用外治法收功。
1.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证
证候: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金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蒲公英等。热毒盛者,加黄连、栀子;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疖肿难化,加僵蚕、浙贝母。
(2)暑热浸淫证
证候: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常用连翘、天花粉、赤芍、滑石、车前子、金银花、泽泻等。疖在头面部,加野菊花、防风;疖在身体下部,加黄柏、苍术;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证候: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常用金银花、白芷、贝母、赤芍、当归、皂角刺、天花粉、乳香、没药、麦冬、玄参、五味子等。口干唇燥者,加芦根。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证候:疖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茯苓、车前子、金银花、紫花地丁、白扁豆、白术、茯苓、桔梗、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等。脓成溃迟,加皂角刺、川芎。
2.外治疗法
(1)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也可用鲜野菊花叶、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取其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2次,或水煎每日外洗2次。
(2)脓成宜切开排脓,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
(3)蝼蛄疖宜做十字形切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3.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六应丸或六神丸,成人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儿童减半量;婴儿服1/3量。
(2)西医治疗 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如有糖尿病者,必须口服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甲,勤换衣服。
2.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畅。
3.患消渴病等应及时治疗。体虚者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24 11:14:19)
上一篇:[中医病证]腰痛       下一篇:[中医病证]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