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吐酸

摘要 吐酸,又称泛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为主症的疾病。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者称为吐酸,可单独出现,常与胃痛并见。西医学中的消化性溃疡、食管反流病等,可参照本节辨...
吐酸,又称泛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为主症的疾病。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者称为吐酸,可单独出现,常与胃痛并见。西医学中的消化性溃疡、食管反流病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认为本病多属于热。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吞酸》谓:“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吞酸》谓:“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木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说明吐酸不仅有热证而且有寒证,并与胃有关。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胃失和,有寒热之分。吐酸属热者,多由肝郁化热,邪热犯胃,胃气上逆所致;因寒者,多因脾胃虚弱,肝气犯胃而成。
1.热证
临床表现: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时有呛咳,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治法:清泻肝火,和胃降逆。
代表方:左金丸。
常用药:黄连、吴茱萸、黄芩、栀子清肝泄热;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若呛咳、痰多者,加瓜蒌、射干、枇杷叶降肺利气。
2.寒证
临床表现: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泄,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胃失和降。治法:温中散寒,宽胸下气。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木香、砂仁行气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甘草调和诸药。
若脾虚,吐涎多者,加益智仁、炒苍术、乌药。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12 16:30:19)
上一篇:[中医病证]胃痛       下一篇:[中医病证]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