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疾病]窦性心律失常

摘要 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频率为60—100次/分。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的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为0.12—0.20秒。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频率为60—100次/分。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的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为0.12—0.20秒。窦性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冲动发放频率的异常或窦性冲动向心房的传导受阻所导致的心律失常。根据心电图及临床表现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以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一、窦性心动过速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为窦性心动过速( sinus tachycardia)。目前临床上分为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和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也可见于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亢、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时。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心率的持续性增快,或心率的增快与生理、情绪激动、病理状态或药物作用水平无关或不相一致,也称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其发生机制不明,可能与窦房结本身的自律性增强,或自主神经对窦房结的调节异常有关。窦性心动过速通常逐渐开始和终止,频率大多在100一150次/分。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其频率逐渐减慢,停止刺激后又加速至原先水平。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应针对病因和去除诱发因素,如治疗心力衰竭、纠正贫血、控制甲亢等。必要时单用或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如上述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可选用窦房结内向电流I,抑制剂伊伐布雷定。药物无效而症状显著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改良窦房结功能。
二、窦性心动过缓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sinus bradycardia)。窦性心动过缓常同时伴有窦性心律不齐(不同PP间期的差异>0.12秒)。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及睡眠状态。其他原因包括颅内疾病、严重缺氧、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和血管迷走性晕厥等,以及应用拟胆碱药物、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的钙通道阻滞剂或洋地黄等药物。窦房结病变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亦常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通常无需治疗。如因心率过慢,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症状,可应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但长期应用往往效果不确定,易发生严重副作用,故应考虑心脏起搏治疗。
三、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或窦性静止(sinus pause or smus arrest)是指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心电图表现为在较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后,下位的潜在起搏点,如房室交界处或心室,可发出单个逸搏或逸搏性心律控制心室。窦性停搏多见于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病变以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此外,应用洋地黄类药物、乙酰胆碱等药物亦可引起窦性停搏。过长时间的窦性停搏(>3秒)且无逸搏发生时,病人可出现黑醵、短暂意识障碍或晕厥,严重者可发生Adams-Stokes综合征,甚至死亡。治疗可参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四、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 sinoatrial block,SAB)简称窦房阻滞,指窦房结冲动传导至心房时发生延缓或阻滞。理论上SAB可分为三度。由于体表心电图不能显示窦房结电活动,因而无法确立一度窦房阻滞的诊断。三度窦房阻滞与窦性停搏鉴别困难。二度窦房阻滞分为两型:莫氏(Mobitz)I型即文氏(Wenckebach)阻滞,表现为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长PP间期,该长PP间期短于基本PP间期的两倍;莫氏Ⅱ型阻滞时,长PP间期为基本PP间期的整倍数。窦房阻滞后可出现逸搏心律。窦房阻滞的病因及治疗参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ick sinus syndrome,SSS)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病人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的心律失常,常同时合并心房自律性异常,部分病人同时有房室传导功能障碍。
【病因】
众多病变过程,如纤维化与脂肪浸润、硬化与退行性变、淀粉样变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某些感染(布鲁氏菌病、伤寒)等,均可损害窦房结,导致窦房结起搏与窦房传导功能障碍;窦房结周围神经和心房肌的病变,窦房结动脉供血减少亦是SSS的病因。颈动脉窦过敏、脑血管意外、高血钾、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乙酰胆碱等抑制窦房结功能亦可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应注意鉴别。
【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发作性头晕、黑噱、心悸、乏力和运动耐力下降等;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短暂意识障碍或晕厥,甚至猝死。如有心动过速发作,则可出现心悸、心绞痛等症状。
【心电图特征】
心电图的主要表现包括:①非药物引起的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劝过缓(50次/分以下);②窦性停搏或窦性静止与窦房阻滞;③窦房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④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bradycardia-tachycardia syndrome),简称慢-快综合征,是指心动过缓与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交替发作。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其他心电图改变为:①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心房颤动的心室率缓慢,或其发作前后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或)一度房室阻滞;②变时功能不全,表现为运动后心率提高不显著;③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等。
根据心电图的典型表现以及临床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即可确定诊断。为确定症状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可作单次或多次动态心电图或事件记录器检查,如晕厥等症状发作的同时记录到显著的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即可提供有力佐证。
【治疗】
若病人无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不必治疗,仅定期随诊观察。对于有症状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应接受起搏器治疗。慢-快综合征病人发作心动过速,单独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可能加重心动过缓。应用起搏治疗后,病人仍有心动过速发作,可同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慢-快综合征在快速型心律失常得到矫正后(如导管消融房颤),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表现,包括窦性停搏、原有缓慢型心律失常所致的头晕和乏力等症状可减轻甚至消失,部分病人可能无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此外,由于慢-快综合征病人合并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使血栓栓塞发生率增高,因此应考虑抗栓治疗。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19 11:37:16)
上一篇:[西医疾病]心力衰竭       下一篇:[西医疾病]房性期前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