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疾病]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

摘要 人禽流行性感冒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引起肺炎和多器官功能障碍。1997年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跨越物种屏障,引起...
人禽流行性感冒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引起肺炎和多器官功能障碍。1997年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跨越物种屏障,引起许多人致病和死亡。近年又获得H9N2、H7N2、H7N3、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证据。WHO警告,此病可能是对人类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病原体】
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可分为16个HA(外膜血凝素)亚型和9个NA(神经氨酸酶)亚型。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H5N1的病人病情重,病死率高,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近年来发现野生水禽是甲型流感病毒巨大的天然贮存库,病毒不断进化,抗原性不断改变,对环境稳定性也在增加。
禽流感病毒对乙醛、三氯甲烷(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对热也比较敏感,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被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工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裸露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 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活性。
人感染H5N1后发病的1~16天,都可从病人鼻咽部分离物中检出病毒。大多数病人的血清和粪便以及少数病人的脑脊液都被检出病毒RNA,而尿标本阴性。目前尚不清楚粪便或血液是否能成为传播感染的媒介。
【发病机制和病理】
人感染H5N1迄今的证据符合禽一人传播,可能存在环境一人传播,还有少数未得到证据支持的人一人传播。虽然人类广泛暴露于感染的家禽,但H5N1的发病率相对较低,表明阻碍获得禽流感病毒的物种屏障是牢固的。家族成员聚集发病可能系共同暴露所致。
尸检可见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有严重肺损伤伴弥漫性肺泡损害,包括肺泡腔充满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和红细胞,透明膜形成,血管充血、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反应性成纤维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大多数在2~4天。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病人可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病人都有明显的肺炎表现,可出现急性肺损伤、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脓毒症。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血白细胞不高或减少,尤其是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减少。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可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或基质蛋白(Ml)、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还可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基因。从病人呼吸道标本中(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可分离出禽流感病毒。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肺内片状影。重症病人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呈大片状磨玻璃影或肺实变影,病变后期为双肺弥漫性实变影,可合并胸腔积液。
【治疗】
凡疑诊或确诊H5N1感染的病人都要住院隔离,进行临床观察和抗病毒治疗。除了对症治疗以外,尽早口服奥司他韦,成人75mg,每天2次,连续5天,年龄超过1岁的儿童按照体重调整每日剂量,分2次口服;在治疗严重感染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大的剂量,治疗7~10天。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04 15: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