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竹叶

摘要 (《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谓本品“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别名】淡竹叶。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
(《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谓本品“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别名】淡竹叶。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 nis (Mitf. ) Stapf ex Rendle的叶;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
【药理作用】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抗菌,抗病毒,降血脂,护肝,抗肿瘤,免疫调节等。
【性味归经】味甘、辛、淡,性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主要用于心火上炎,口舌生疮,热淋,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
【配伍宜忌】①配石膏:用于热病烦渴,心胃热盛,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肿痛等。②配金银花、连翘:用于外感风热,烦热口渴。③配阿胶、黄连:用于心烦失眠,入睡困难,多梦,手足心热,盗汗等。④配钩藤、蝉蜕:用于小儿痰热惊风。⑤配木通、生地黄:用于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
【单验方选】①肺脓肿:鲜竹叶适量。绞汁服。②妊娠小便不通:竹叶9g。去尾,水煎服。③痰饮:竹叶、陈皮各150g。水煎,取液1500mL,每日2次,分3日服完。④心脾有热的小儿流涎:竹叶、陈皮各5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⑤胃热呕吐,或夏月受暑气,呕吐黄痰:竹叶5片,煅石膏15g。水煎服,每日1剂。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金银花15g,连翘、山豆根、马勃、桔梗、竹叶、柴胡、葛根各9g,板蓝根、玄参各12g,生石膏30g,甘草3g。水煎至160mL,分2~3次服,6岁以下每日1剂,7岁以上2日3剂。⑦小儿胃经气虚内热、患疮作渴:竹叶、煅石膏各15g,甘草、人参各10g,麦冬25g。水煎,母婴同服,每日1剂。⑧产后发热:人参、桂心各6g,当归、生地黄各9g,麦冬12g,白芍10g,粳米30g,竹叶3g,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⑨急性病毒性肝炎(热重者):白茅根30g,忍冬藤、生麦芽各15g,连翘、竹叶、垂盆草、滑石、萹蓄各10g,通草、猪苓、茯苓各6g,甘草3g,冰糖30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8岁以下剂量酌减。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竹叶、菊花、苦杏仁各10g,大青叶5g,金银花20g,藿香、地龙、桑叶各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①脱肛不收:竹叶适量。水煎浓汁,热洗患处。⑫脓疱疮:自落干竹叶30g(未经雨者佳)。焙干,研末,搽患处。
【应用须知】本品以鲜用为佳,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20 15:53:50)
上一篇:【中草药】天花粉       下一篇:【中草药】淡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