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黄芩

摘要 (《神农本草经》) 黄芩入药的历史悠久,在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较广泛的使用。《神农本草经》 列于中品,谓“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懈,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
(《神农本草经》)
黄芩入药的历史悠久,在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较广泛的使用。《神农本草经》 列于中品,谓“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懈,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较准 确地记录了本品的主治范围。
【别名]腐肠、黄文、虹胜、经芩、印头、空肠、元芩、条芩、土金茶根。
【基原]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药理作用】抗菌,消炎,抗变态反应,保肝利胆,解痉,降血压,抗心律失常,镇静,利尿,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氧化,抗辐射损伤,抗肿瘤等。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要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外洗或研末外敷。清热解毒,宜生用;安胎宜炒用;止血,宜炒炭用。
【配伍宜忌】①配白芷:用于风热外袭所致头目昏痛、眉棱骨痛、牙龈肿痛等,或急、慢性鼻窦炎。②配黄连:用于上、中二焦火热炽盛所致高热头痛,头面红肿掀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寐,吐衄发斑等。③配龙胆: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湿疹等。④配青蒿:用于热郁少阳,外受暑湿,寒热往来,疟疾,黄疸性肝炎,胆囊炎等。⑤配桑白皮:用于肺热壅盛,气逆咳喘,咳痰黄稠。⑥配柴胡: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欲呕,口苦咽干等。⑦配白芍: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
【单验方选]①妊娠水肿:黄芩15g。水煎服。②眉棱骨痛:黄芩10g(酒洗),白芷5g。水煎服。③咳嗽、呕吐苦水如胆汁:炒黄芩、生姜、炙甘草、法半夏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④细菌性肺炎:酒黄芩60g。水煎顿服,8小时1次。⑤睑腺炎:黄芩6g,薄荷3g。水煎服,每日1剂。⑥泄泻热痢:黄芩、白芍各50g,甘草25g。水煎服。⑦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银柴胡6g,厚朴(姜制)、人参、半夏各3g,甘草2g,陈皮、苍术、黄芩各5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未发作前服。⑧急性黄疸型肝炎:飞滑石12g,茵陈15g,黄芩、木通、广藿香各10g,川贝母、射干各6g,石菖蒲、连翘各5g,薄荷、豆蔻各3g。水煎服,每日1剂。⑨胎热胎动不安:黄芩10g,生地黄、竹茹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⑩疔疖痈肿:金银花、连翘、黄芩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⑪急性结膜炎:金银花、桑叶、车前草、黄芩各6g。共研粗末,开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每日1剂。⑫烧、烫伤:白及、黄芩各等份。共研细末,凉开水调敷患处。
【应用须知】本品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21 08:47:07)
上一篇:【中草药】青葙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