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荆芥

摘要 (《神农本草经》) 在古代本草中,本品均以假苏为正名。《图经本草》释“以香气似苏,故以名之”。然历代方书却习用其别名——荆芥(《吴普本草》)。...
(《神农本草经》)
在古代本草中,本品均以假苏为正名。《图经本草》释“以香气似苏,故以名之”。然历代方书却习用其别名——荆芥(《吴普本草》)。《名医别录》称“假苏,一名姜芥”。《本草纲目》释名,谓:“(假苏)曰苏、曰姜、曰芥,皆因气味辛香,如苏、如姜、如芥也”。可见荆芥诸名皆与其辛香气味有关。此外,本品在古方尚有“举卿古拜”之名。《本草纲目》曰:“按唐韵:荆字举卿切,芥字古拜切,盖二字之反切,隐语以秘其方也”。
《神农本草经》将该药列于中品,谓其“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较为准确地记录了本品的主要主治范围。现代临床使用荆芥,主要集中在祛风解表,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消疮止痒,止血,通鼻窍,祛风解痉等方面。《神农本草经》“破结聚气”,“除湿痹”等现代已不多用。
【别名】假苏、鼠蓂、鼠实、姜芥、稳齿菜、四棱杆蒿、荆芥穗。
【基原】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其花穗称为“荆芥穗”。
【药理作用】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菌,抗病毒,祛痰、平喘,抗过敏,抗氧化,止血等。
【性味归经】味辛,性微温。归肺、 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透疹消疮。主要用于风寒或风热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不宜久煎。无汗生用,有汗炒用,止血炒炭。
【配伍宜忌】①配防风: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皮肤痒疹。②配僵蚕: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风疹,皮肤瘙痒,中风失音等。③配大黄:用于风热内蕴,脘腹胀痛,二便不通,肛门肿痛等。④配当归:用于肠风下血、痔疮便血,血虚生风,皮肤瘙痒。⑤配槐花炭:用于肠风下血。
【单验方选】①小儿外感风寒咳嗽:荆芥、前胡、百部、蝉蜕、桔梗各4g,僵蚕5g,板蓝根12g,防风、紫苏叶、苦杏仁、陈皮、甘草各3g。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②风寒感冒发热:荆芥10g,与紫苏叶、茶叶、生姜末,同沸水冲泡,取药液兑红糖置大火上煮沸,热服(盖被取微汗)。③慢性咽喉炎痰阻、咳嗽:荆芥、防风、僵蚕、薄荷(后下)、桔梗、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④小便尿血:荆芥(挫碎)、生大麦、生黑豆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⑤风寒感冒(鼻塞、头痛、恶寒、身痛者):荆芥穗15g,紫苏10g,生姜、陈皮各6g。水煎服,每日1剂。⑥经行吐衄:荆芥炭6g,牛膝10g,栀子、牡丹皮各9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⑦产后血晕:荆芥穗20g,生地黄15g,牡丹皮12g。水煎服,每日1剂。⑧流行性感冒:荆芥穗10g,野菊花15g,薄荷脑(或冰片)3g。将前2味药研细末,加入薄荷脑研匀,装瓶备用,每取少量,吸入鼻内,每日3次。⑨皮肤瘙痒:荆芥穗30g。烘干,研细末,纱布袋装,均匀地撒布患处,然后用手掌来回揉搓,使患处产生热感为度。⑩阴部瘙痒:荆芥、防风、地肤子、蛇床子各10〜30g。水煎10分钟,滤出药液热敷、坐浴、冲洗,每日2次,每日1剂。
【应用须知】无风邪及表虚有汗者忌服。发汗、祛风者,宜用荆芥穗。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4-17 09:38:16)
上一篇:[中草药]香薷       下一篇:[中草药]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