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防风

摘要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较全面地记录了本品在祛风止痛方面的主要适应证。《名...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较全面地记录了本品在祛风止痛方面的主要适应证。《名医别录》除谓其尚治“胁痛”外,还增入主“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成为本品止痉功效的发端。《本草经集注》将其列入“诸风通用”诸药之首,并称其“杀附子毒”。《日华子本草》谓其治“风眼赤”、“止泪及瘫缓”、“体重”、“羸损盗汗”等,虽未道明其所以然,但为后世用以祛风通络、胜湿升清,甚有启迪。金元时期,开始从上述主治中提炼功效,如《用药法象》谓其“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继后,《本草经疏》谓其“祛风燥湿”为“发散之药”;《本草正》谓其“升举阳气,止肠风下血、崩漏”;《长沙药解》谓其“止疼痛”;《本草求原》谓其“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至此,对本品的功用认识渐趋完善,现代在以之解毒、止痛、祛风止痒等应用方面尚有一定的发展。
【别名】青防风、铜芸、茴芸、茴草、百枝、百蜚、 屏风、风肉。
【基原】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ez.) Schischk的干燥根。
【药理作用】解热、降温,镇痛、镇静,抗惊厥,抗菌,抗炎,抗过敏,增强免疫功能,抗凝血,抗缺氧等。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主要用于风寒或风热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发表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配伍宜忌】①配白芷: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疮疡肿痛。②配黄芪:用于体虚易感、自汗、盗汗。③配羌活: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胃下垂。④配菊花: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痒,风疹。 ⑤配秦艽:用于风寒湿痹,筋脉拘急,肢体麻木。⑥配苍术: 用于风寒湿邪外感之恶寒无汗,头痛,头重如裹,肢体困倦等。
【单验方选】①面神经炎:防风10~15g,羌活10〜12g,甘草6g。随证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②风湿、寒湿关节疼痛:防风、秦艽、桂枝、海风藤、鸡血藤各9g。水煎服,每日1剂。③眩晕:苍术、白术、茯苓、白芍各10g,防风6g。水煎服,每日1剂。④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痛,关节痛:防风10g,薏苡仁30g。水煎服,每次约200mL,每日1剂,连用1周,停3日后再用。⑤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无汗:防风、荆芥、生姜各10g,紫苏叶9g。水煎服,每日1剂。⑥上呼吸道感染:荆芥、防风各12g,苍耳子、大枣、生姜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⑦小儿肺炎:防风10〜15g,葱白10g,粳米50〜100g。将前2味水煎,去渣,粳米煮至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服食。⑧产后虚汗:防风适量。秋炒赤色,研末,以猪皮煎汤送服。⑨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蒲公英20g,夏枯草30g,菊花15g,黄芩10g,防风、荆芥各9g。煎水,外洗患眼。
【应用须知】阴虚火旺、热病动风及无风寒湿邪者忌服。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4-17 09:38:41)
上一篇:[中草药]荆芥       下一篇:[中草药]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