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青教授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经验

摘要 张佩青教授是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的主任医师,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 余年,擅长...

 

  张佩青教授是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的主任医师,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 余年,擅长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张佩青教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张教授治疗痛风性肾病经验简介如下,以窥张教授丰富临床经验之一斑。

  痛风性肾病又称尿酸性肾病,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造成肾间质炎症和尿酸结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氮质血症、肾功能不全等。本病主要见于肥胖型的中老年患者,由于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性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年龄也趋于年轻化,部分患者有痛风家族史,或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石。

1 张佩青教授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痛风性肾病在中医文献中无明确的病名记载,根据其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痹症”“腰痛”“水肿”“石林”等范畴。《丹溪心法•痛风》中记载:“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风证,大率有痰湿、风热、风湿、血虚。”《格致余论•痛风》提出:“彼病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湿地,寒凉外搏,血热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间痛甚,行于阴也。”张佩青教授认为痛风性肾病是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感受外邪侵袭,邪气入里化热,流注经络关节,或风寒湿邪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脉,气血痹阻,而致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不能屈伸。

  在机体正气虚弱的前提下,风寒湿邪,痹阻于经络、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脏腑虚损,寒邪中里,致肾阳虚损,膀胱气化无力,而夜尿增多,小便清长。肾脏疾病日久,肾元亏虚,脾失健运,气化功能不足,开闔失司,水液内停,泛溢肌肤,而发为水肿; 肾失固摄,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血尿;湿运成浊,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见少尿、恶心、呕吐,其病之本为脾肾虚损,水湿、湿浊、瘀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久病入络,可从虚致瘀,从湿致瘀,见水瘀互结,脉络瘀阻,故本病以虚为本,以湿浊瘀血痹阻为标,虚实夹杂是本病最根本的病机特点。

2 辨证论治

  张佩青教授认为本病是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关节肿痛明显,兼见恶寒发热等外感表征。临床主要表现为骨关节红肿热痛,颜面及双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黄赤,灼热,大便黏腻不爽或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慢性稳定期主要以脾肾虚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足踝痛或不痛,腰酸膝软,倦怠乏力,轻度浮肿,伴纳呆,恶心,口有尿臭,夜尿增多等。张佩青教授认为本病辨证分型如下:

2.1 风痰入络,痰瘀内阻

  症见:关节肿痛僵硬,肢体麻木麻重着,活动受限,屈伸不利,伴口苦,恶心,纳差,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滑数。

  治宜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方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

2.2 风邪外侵,湿热内阻

  症见:关节灼热肿痛,痛不可触,颜面或下肢浮肿,活动不便,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咽喉肿痛,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大便粘滞不爽或便秘,常伴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等,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大秦艽汤加减。

2.3 脾肾虚衰,湿浊瘀血

  症见:关节痛或不痛,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面色黧黑,夜尿增多,或伴恶心、呕吐、纳差,口中有尿臭味,舌质紫或暗,舌苔腻,脉沉细。治宜益气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活血,方用参芪地黄汤合解毒活血汤加减。

3 验案举例

  患者刘某,男,55 岁。初诊日期:2015 年04 月28 日,主诉:足趾关节疼痛5 天。既往史:痛风病史20 年,肾衰病史14 年。

  现病史:20 年前足趾关节肿大变型僵硬,屈伸不利,口服西药,疗效不明显,后出现蛋白尿,2001 年体检查肾功:肌酐:170umol/L, 后口服中草药治疗,肌酐控制在190umol/L 左右。5 天前患者足趾关节疼痛加重,查肾功:肌酐:553umol/L,尿酸:728umol/L,尿素氮:21.1mmol/L, 彩超示:左肾结石,左肾积水,输尿管结石。患者足趾关节疼痛,腰酸痛,无恶心、呕吐,睡眠差,夜尿频多,3 ~ 4 次,大便日1 ~ 2 次,偶不成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中医诊断:痹症;西医诊断:痛风性肾病,慢性肾衰竭,肾衰期:CKD4 期,证属风痰入络,痰瘀内阻,治宜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方用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黄柏15g,苍术15g,天南星15g,桂枝15g,汉防己15g 威灵仙20g,桃仁15g,红花15g,龙胆草10g,黄芩15g,羌活15g,白芷20g,川芎15g,神曲20g,秦艽20g,牛膝15g,白术15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二诊:服上方28 付,患者足趾关节偶有疼痛,腰酸痛,倦怠乏力,偶有气短,劳累后双下肢肿胀,饮食可,夜尿1 ~ 2次,大便日1 ~ 2 次,成形,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查尿常规:蛋白+,隐血+,肾功:肌酐:186umol/L,尿酸:639.6umol/L,尿素氮:7.74mmol/L。属慢性缓解期,以补脾肾为主,证属:脾肾虚衰,湿浊瘀血型,治宜益气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活血。参芪地黄汤合解毒活血汤加减:黄芪30g,党参20g,生熟地各20g,山茱萸20g,山药20g,茯苓15g,牡丹皮15g,泽泻15g,生薏米20g,土茯苓50g,葛根20g,牛膝15g,芦巴子25g,巴戟天20g,枸杞子20g,丹参20g,赤芍20g,当归20g,川芎15g,草果仁1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三诊:服上方28 付,患者时有关节疼痛,腰酸乏力,怕冷,手脚心热,口干,夜尿2 ~ 3 次,大便日1 ~ 2 次,成形,质稀,舌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查尿常规:蛋白-,隐血-,肾功:肌酐:156umol/L,尿酸:480umol/L,尿素氮:7.43mmol/L,续服上方。

  随访1 年,痛风未再发作,肾功稳定。

按:本案患者发病时间长,病程久,素体以脾肾两虚为主,初诊感受风湿,脾虚不能运化湿邪,久则蒸液成痰,风痰入络,湿、痰、瘀、热交织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致关节疼痛肿胀,血尿酸升高。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治疗痛风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故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方中黄柏、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治中焦湿胜之要药,龙胆草苦寒泻火,防己善祛风又利水,四者所以治湿与热也;南星燥痰、祛风解痉,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四者所以治痰与血也;羌活祛风湿、止痛,善去百节之风,白芷解表祛风止痛,桂枝、威灵仙去臂颈之风,四者所以治风也;加神曲者,所以消中州沉积之气也;秦艽祛风湿,去湿热。疏风宣于上,泄热利湿泄于下,活血燥痰消滞调中。二诊待痛风发作的因素祛除,血尿酸降低,尿检和其他生化指标好转后,以益气健脾补肾治其本,保护肾脏功能,故用参芪地黄汤合解毒活血汤加减,方中六味地黄汤补肾阴,黄芪、党参益气健脾之品,以扶正健运脾气,使水湿得化;土茯苓甘淡,解毒祛湿,利关节,《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祛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生薏米甘淡,健脾利水渗湿。生地、枸杞、芦巴子、巴戟天加强滋肾之效;牛膝引药下行;丹参、赤芍、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葛根、草果仁解毒泄浊。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4-07 09: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