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华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痛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病程绵长,其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和慢性关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痛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病程绵长,其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和慢性关节炎期,常表现为急性发作与症状缓解交替往复,临床必须根据其病情缓急之病机特点进行治疗。急性关节炎期因患者疼痛症状显著,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故针对此期的治疗成为评估整体疗效的关键。西医治疗一般选用抗炎镇痛类药物,虽能迅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毒副作用大,患者不宜耐受。

  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可缓解症状,还可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复发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中医药治疗痛风有着较好的前景。

  文建华教授系湖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师临床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糖尿病、甲状腺等内分泌疾病。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文师认为,本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或因嗜食肥甘厚腻或酒热发物,饮食不节致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或因素体虚弱复感风寒湿邪外侵;或因患病日久,湿浊未尽;然湿为阴邪,易袭阴位,无论内湿、外湿致病,均可趋于下焦而聚于肌肉关节,阻遏气机,久则郁而发热,见下肢患处红肿热痛。热毒痹阻于关节,影响气血运行,经络不通久则成瘀,继而出现关节僵硬、肿大、活动受限,甚则形成痛风石。本病急性发作期以实证居多,病机特点不外乎“湿、热、毒、瘀”四字,四者之间相互关联,又互为因果。

2 治疗方法

  文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确立了以清利湿热为本,兼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治则,基本方组成为:姜黄、防己、土茯苓、泽泻、川牛膝、大黄、车前子、白茅根、丹参。

2.1 清利湿热为治疗之本

  无论病因异同、病程新旧,本病病机均以“湿热”二字贯穿始终,文师临床组方善用防己、土茯苓、白茅根、泽泻、车前子一类,取其清热利湿之效。防己,味辛,善走下行,长于除湿、利道,其性质轻,除湿又不伤阴,为治湿热痹阻关节要药;土茯苓健脾胃,除湿利关节;《素问》有云:“其在下者,引而竭之”,湿邪趋于下焦,治湿当利小便,而白茅根能除伏热、利小便,使湿浊自下而除;泽泻利水渗湿;车前子利尿泻热,少佐二药辅助利湿泻热之效。

2.2 解毒止痛不容忽视

  《万病回春》曾有云:“一切痛风肢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本病以关节剧烈疼痛为主症者颇多,此类多为食肥甘酒热后突发本病,追其因机可认为其素体阳盛,本有脏腑积热蕴于内,伏毒由外毒引动而发,辨证多以实证为主。文师认为此类痛之剧乃热毒致痹,遣方用药需选用效著力宏之品,使邪祛病安。基本方中大黄兼具解毒、清热、泻下、活血等多重功效,《本草纲目》称其“泄脾胃血分湿热,酥炒炙服,治腰脚风痛”;热甚痛剧者可加白花蛇舌草,取清热解毒,散结止痛之效,使热清毒散则痛止。

2.3 活血化瘀为变通之法

  本病病程绵长,往往就诊时已经历无症状期的时间积累,中医素有“病久入络”、“久病致瘀”之说,故可认为瘀血内阻已久,经络关节不通则痛。方中不乏活血化瘀之品,配合清利湿热之主药,寒热并用,共奏良效。川牛膝活血止痛,善治下肢关节痹痛,兼补肝肾,强筋骨之源;姜黄活血通经;丹参善行血脉,能破宿血,补新血。三药配伍祛瘀生新,活血止痛。

2.4 内外合治交相辉映

  局部症状明显者,文师善以外治法合内服药同用,外治法以辨证论治为纲,新病热象为重者取金黄膏(天花粉、大黄、白芷、胆南星、苍术、黄柏、陈皮、姜黄、厚朴、甘草)加消瘀膏(生地、知母、石膏、当归、苦参、防风、木通)外敷,使湿热得清,肿痛得止。久病瘀滞为主者取外洗方(红花20g,丹参10g,土茯苓10g,苍术10g)煎水,外洗患处关节,共奏散瘀止痛,通利关节之功。临床观察中发现,外敷膏、外洗方缓解关节肿痛作用明显,对消除局部潮热感也有一定效果,并尚未发现过敏等不适现象。

2.5 典型病例

2.5.1 案例1 患者,吕某,男,42岁。2015年1月28日初诊于本院门诊。患者既往有痛风性关节炎病史2年,每年急性发作2~3次,曾间断服用尼美舒利胶囊、痛风定胶囊、苯溴马隆片治疗,因胃肠道不良反应现已停药6个月。近1周饮食不规律,2d前出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及踝关节疼痛,夜间加重。诊时症见:左足第一跖趾关节及踝关节疼痛剧烈,红肿明显,活动受限,触之肤温升高,情绪焦躁,纳眠差,大便干,2日1便,小便量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血尿酸(UA)767μmol/L,红细胞沉降率(ESR)50mm/h,C反应蛋白(CRP)70mg/L。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湿热痹阻证)。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处方:姜黄15g,防己20g,土茯苓15g,泽泻15g,川牛膝15g,大黄10g,车前子12g,白茅根20g,丹参20g,白花蛇舌草20g。上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每次200ml。予金黄膏合消瘀膏外敷,并用纱布覆盖固定于患处,1次/d。同时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75mg/次,2次/d,服药3d后即停西药,中药继服,外用药继敷。并嘱患者注意休息,抬高患处,多饮水,低嘌呤饮食、戒酒,调畅情志。

  2015年2月6日二诊,患者诉服上药后关节疼痛较前缓解,仅遗留轻微胀痛,肤温正常,纳眠可,二便调。遂嘱患者待关节症状消失、活动不受限后停用外敷膏。内服药守上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巩固疗效。

  2015年2月17日三诊,患者诉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活动如常,复查UA、ESR、CRP均降至正常值范围。上方去生大黄、白花蛇舌草,防己剂量降为15g,加熟大黄15g,枸杞子1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嘱患者定期门诊复诊,不适随诊,复查UA。经门诊随访,1年内该患者UA水平均在正常值范围,关节疼痛亦未复发。

按语:初诊时患者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剧烈,病势急且情绪焦躁,影响正常生活,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取二者之长迅速缓解症状。基本方中大黄生用,清热之效尤佳,急性期过待热毒祛后改为熟大黄,二诊时患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改善,说明湿热之毒大势已退,后以原方继清余邪。进入缓解期后将原方减量,并嘱患者饮食有度,复诊时亦可加入少量益脾胃、补肝肾之药,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既病防变,无异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2.5.2 案例2 患者,张某,男,69岁。2015年4月3日初诊于本院门诊。患者既往有痛风性关节炎病史10年,1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踝关节疼痛,自行服用苯溴马隆片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诊时症见:右足踝关节疼痛,左手拇指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痛,腰背部疼痛,疼痛程度可忍受,休息可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实验室检查:UA 601μmol/L,ESR 51mm/h,CRP 101mg/L。西医诊断:①痛风性关节炎;②骨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湿热瘀阻证)。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处方:黄芪20g,姜黄15g,防己20g,土茯苓15g,泽泻15g,川牛膝15g,车前子12g,白茅根20g,丹参20g,熟大黄15g,枸杞子15g,当归15g。上方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每次200ml。结合外洗方:红花20g,丹参10g,土茯苓10g,苍术10g,煎水,外洗双脚患处,1次/d。

  2015年4月15日二诊,患者诉四肢关节肿痛基本消失,复查UA、ESR、CRP均降至正常值范围。上方防己剂量降为15g,加鸡血藤1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外洗方待关节症状消失后继予7d。其后6个月,患者规律门诊复诊,以上方为基础,随症调整中药内服方,并根据关节情况酌予外用方外洗患处。经门诊随访,随访期间患者关节肿痛症状亦未明显复发。

按语:患者为老年男性,其体质特点不同于中青年,发作前诱因并不明显,关节肿痛症状也不如后者剧烈,且经长期病程积累,病邪可由实致虚,发展至此,多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文师治以除保留基本方中清热利湿的主效外,加重活血通络药物剂量,另加黄芪、枸杞子等补益类中药,既能补脾益气,平补肝肾,又利尿消肿,达标本兼治之效。此类久病患者以瘀血阻滞关节、经络不通致痛,外治法的选择亦不同于病势急以热象为重的年轻患者,改活血化瘀为主方煎水泡脚,使瘀血得除则痛自止。

3 讨论

  现代药理学表明,大黄中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力,影响UA形成,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白茅根中丰富的钾盐有良好的利尿作用,与促进UA排泄的西药,效果殊途同归;土茯苓、车前子、泽泻亦有降低UA、解毒的功效;川牛膝提取物及片姜黄中姜黄素可稳定炎症细胞,起到抗炎消肿、解热镇痛的效果;丹参、当归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改善局部循环、减轻局部瘀血。

  痛风患者的体质特征、饮食偏嗜、病程变化发展均决定了其多以实证为主的特点,文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多为湿毒实邪致病,治则当以清利湿热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止痛,并提倡外治法自发作期起配合内服方合用。针对不同症状,辨证选用金黄膏及消瘀膏外敷,或外洗方外洗患处,内外合治共奏良效。针对关节疼痛不能忍受,UA 急剧升高者,可短程、少量运用西药配合中药治疗,这样既可速缓疼痛,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临床观察见,多数患者初诊用药后,病情好转较快,并逐渐过渡至间歇期,文师强调此时表邪去但余毒未清,断不可立即撤药,治疗当以“以显治隐”为原则,继续服用中药巩固疗效,即《内经•素问》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据笔者临床体会,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收效迅速,减少西药用量,从而降低西药不良反应,随访中还发现,此法明显降低本病复发率,患者依从性高,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临床值得推广。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4-07 09: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