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悦治疗痛风的经验

摘要 汪悦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三十余载,在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积...

 

  汪悦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三十余载,在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代谢障碍类疾病,临床以血尿酸升高、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损害及泌尿系结石形成为特点,并常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等伴发,危害较大。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耳濡目染,对其治疗痛风的遣方用药略有所悟,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特点

  汪悦教授认为, 痛风的发生病因上总属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后天饮食不节,湿浊内生。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痛风患者往往形体肥胖,中老年发病,有不节饮食病史,且有家族遗传倾向,这也反证了痛风与先后天的关系。高尿酸血症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海鲜酒醴,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常、肝胆疏泄失职,再加其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易酿生湿热痰浊,伏留于内,阻碍气血,血停为瘀,湿聚为痰,痰瘀互结,病势缠绵难愈。日久病损及肾,肾虚邪侵而成淋证,肾虚水泛则致水肿,疾病后期肾阳虚衰,统摄无权,湿热浊毒不能排泄则致关格危候,证属本虚标实,湿浊痰瘀贯穿疾病始终。

2 分期辨证论治

2.1 急则治肝脾,清热利湿,泄浊解毒纵观痛风的发病部位, 常好发于足部第一跖趾关节、足踝等部,多为肝脾经脉所过循行之处。正如《灵枢•经脉》所云:“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此外,痛风急性发作,多在夜半时分,亦为肝经流注之时。由此可见, 痛风发作期与肝脾两脏关系尤为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盛则肿”,《慎斋遗书》云:“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汪师认为痛风急性期关节红肿灼热疼痛, 多为肝脾两经湿热浊毒流注所致,治疗上宜清热利湿,泄浊解毒,多以自拟方“萆薢泄浊汤”加减治疗。其基本方药为:粉萆薢、泽泻、车前子、玉米须、生地、土茯苓、秦皮、川牛膝、薏苡仁、百合、制大黄、六一散。诸药合用,可使热毒得解,湿邪得清,浊瘀得除。临床见痛风石结节明显者,加制半夏、山慈菇化痰散结;热盛者,加虎杖、忍冬藤清热凉血;兼瘀者,加郁金、丹皮、赤芍凉血散瘀;兼有脾虚者,加苍术、白术健脾燥湿。汪师认为痛风急性期以控制关节炎症反应为主, 方中生地清热凉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黄可以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薏苡仁健脾利湿除痹,也有解热镇痛的作用。百合、山慈菇含秋水仙碱样物质,同样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此外,虎杖、忍冬藤有良好的降血沉、C 反应蛋白作用,若关节肿痛较甚者,亦可配合使用。

2.2 缓则治脾肾,健脾化湿,益肾清利痛风缓解期关节肿痛缓解,病情时好时坏,每遇饮食不慎、劳倦过度、情志不顺而易复发或加重,病情缠绵。痛风的发病以血尿酸升高为基础,其实质是湿热痰浊之邪留伏于体内,伺机而发。《杂病会心录》云:“脾元健运,则散精于肺,而肌腠坚固,外湿无由而入;肾气充实,则阴阳调和而升降有度,内湿何由而生。”湿热痰浊的产生, 与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的紊乱有关。脾肾功能失健,其运化输布和气化蒸发的功能受到影响, 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周身而转为湿浊、痰饮、瘀血等致病物质,若不能正常排出,停积体内,阻碍气血运行,停聚日久,痹阻经脉,外可侵犯关节,内可损及脏腑功能。汪师认为,痛风缓解期病位在脾肾,治以健脾化湿,益肾清利为主。常用药物有:粉萆薢、泽泻、车前子、玉米须、土茯苓、苍术、白术、川牛膝、薏苡仁、制大黄等。有痛风石者,加山慈菇、浙贝母化痰散结;有尿路结石者,加海金沙、金钱草化石通淋;有蛋白尿者加生黄芪、六月雪益肾分清;合并血脂高者,加山楂、荷叶、决明子化脂降浊。汪师认为,痛风缓解期以控制血尿酸水平,防止复发为主,方中萆薢分清泌浊,能渗湿热,强骨节,益肾气;土茯苓善搜毒外泄,渗湿利导以攻毒邪,能清血毒,除痈肿,功效卓著。苍术、白术、薏苡仁等均为健脾除湿之佳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萆薢、车前子、土茯苓、玉米须、泽泻等均有良好降尿酸的作用。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汪师还强调调整膳食结构和适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适当饮用药膳,如玉米须煎水代茶饮、百合薏仁粥等,功能锻练上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配合穴位按摩等改善体质,这对痛风的防治都有重要意义。

3 验案举隅

  陈某,男,46 岁。2015 年7 月11 日初诊。患者有痛风病史4 月余, 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足踝反复交替发作, 发作时局部关节红肿明显、疼痛剧烈,影响睡眠,平素未予重视,仅疼痛难忍时自行服用非甾类抗炎止痛药。昨日因聚会饮酒后又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灼热疼痛, 活动受限,遂来就诊。刻下: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疼痛,局部肤温高,纳食尚可,夜寐欠安,小便正常,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腻, 脉弦。检查血尿酸502U/mL, 血沉45mm/h。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热痹(湿热蕴结,经络痹阻)。治拟利湿清热,凉血止痛。处方:粉萆薢20g,泽泻10g,车前子15g(包煎),玉米须10g,生地15g,土茯苓15g,生苡仁15g,防己10g,秦皮20g,川牛膝10g,虎杖10g,郁金10g,制大黄6g,六一散10g(包煎)。14 剂。每日1 剂,早晚分服,并嘱其多饮水,低嘌呤饮食。

  2 周后复诊:关节疼痛缓解,肿胀亦减轻,唯觉腹部稍胀,原方去防己、虎杖, 加川朴6g、制半夏10g, 续服14 剂。2015 年8 月15 日复查血尿酸327U/mL,血沉正常。患者症情基本恢复正常。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4-07 09: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