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呕吐

摘要 呕吐是以胃内容物由口中吐出为主症的疾病。其中,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兼见,难...
呕吐是以胃内容物由口中吐出为主症的疾病。其中,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兼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合称为“呕吐”。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胰腺炎、尿毒症、颅脑疾病等,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对呕吐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犯胃等均可导致呕吐。《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脉解》云:“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专篇,根据不同病因、症状而立法遣方,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而且认识到呕吐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提出本病的治疗禁忌。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谓:“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呕吐》云:“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生姜、黄芪、白术、香附之类。”已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呕吐雏形。
明·张景岳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景岳全书·呕吐》云:“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这一分类方法,提纲挈领,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以“泻肝安胃”为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治疗方药丰富。
【病因病机】
呕吐多由饮食不节、外感时邪、情志失调或素体脾胃虚弱,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风、寒、暑、湿及秽浊之邪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水谷随气逆而上,即发生呕吐。《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门》云:“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因寒邪最易损耗中阳,使邪气凝聚胸膈,动扰胃腑,故又以寒邪致病最多。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肥甘、油腻之品,嗜饮酒浆,或误食不洁之物,停滞不化,伤及胃腑,致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或脾胃受伤,水谷不归正化,变生痰饮,停积胃中,饮邪上逆,发为呕吐。
3.情志失调 恼怒愤郁,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或气郁化火,胃气上逆而为呕吐。《景岳全书·呕吐》云:“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亦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 素体虚弱,或劳倦太过,耗伤中气,或久病中阳不振,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则吐;亦有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引起呕吐。《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门》谓:“久病而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
(二)病机
呕吐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居中焦,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正如《圣济总录·呕吐门》所说:“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
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水谷,以和降为顺,若邪气侵扰,胃气不降则上逆为吐,故其病位在胃。脾主运化,以升为健,与胃互为表里,若脾阳素虚,或饮食所伤,则脾失健运,饮食难化,或水谷不归正化,聚湿为痰为饮,停蓄于胃,胃失和降而为吐。肝主疏泄,有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若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上逆,亦可致吐。
呕吐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者因邪气所干,虚者由于胃虚不降,其中又有阴虚、阳虚之别。因外邪、饮食、痰饮、肝气等伤胃,胃之和降失司而致呕吐者属实;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而无力司其润降之职致呕吐者属虚。实与虚可以相互转化与兼杂。如实证呕吐剧烈,津气耗伤,或呕吐不止,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每易转为虚证。虚证呕吐复因饮食、外感时邪犯胃,可呈急性发作,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呕吐食物、痰涎、水液或黄绿色液体,或干呕无物为主症,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纳呆、泛酸、嘈杂、胸脘痞闷等症状。
2.起病或急或缓,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遂以及闻及特殊气味等因素而诱发,或有服用药物、误食毒物史。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胃镜检查、颅脑CT或MRI检查、呕吐物常规检查及血淀粉酶、肝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有助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反胃 反胃是指食物入胃,不能纳化而复吐出的病证,临床上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为主要临床表现。呕吐多为食已即吐,或不食亦吐,吐无定时,吐出食物或痰涎清水。
2.噎膈 噎膈是指饮食吞咽受阻,阻塞不顺,甚或汤水不进,食入即吐的病证,病情呈进行性加剧,预后较差。而呕吐多吐无定时,进食顺畅,病情较缓,预后较好。
3.呃逆 两者都有胃气上逆的病机。呕吐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病机要点,以胃内容物从口而出为特点。呃逆则以胃气上逆动膈为病机要点,以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临床特点。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呕吐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病程短,来势急,吐出物较多;虚证多为脾胃运化功能减退,病程较长,来势徐缓,吐出物较少,或伴有倦怠乏力等症。虚者又有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之区别。
2.辨呕吐特点 若发病急,伴有表证者,属于外邪犯胃;呕吐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为宿食留胃;呕吐清水痰涎,胃脘如囊裹水者,属痰饮内停;呕吐泛酸,抑郁善怒者,则多属肝气郁结;呕吐苦水者,多因胆热犯胃;反复发作,纳多即吐者,属脾胃虚寒;干呕嘈杂,或伴有口干、似饥而不欲食者,为胃阴不足。
(二)治则治法
呕吐以和胃降逆为基本治法,但应根据虚实之不同分别给予治疗。偏于实者,治宜祛邪为主,分别采用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邪去则呕吐自止。偏于虚者,治宜扶正为主,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养阴和胃等法,正复则呕吐自愈。虚实夹杂者,当标本兼顾,审其标本缓急之主次而治之。在辨证基础上,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止呕治标,可提高疗效。
(三)证治分类
1.外邪犯胃
临床表现:突然呕吐,频频泛恶,胸脘满闷,或心中懊憹,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常用药:藿香、苏梗解表化浊,和胃止呕;半夏、生姜降逆止吐;厚朴、白蔻仁、陈皮、茯苓理气降逆,祛湿和胃。
如表邪偏重者,加荆芥、防风之类以祛风解表;宿食积滞,脘胀嗳腐者,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以消导积滞;气机阻滞,脘闷腹胀者,加木香、枳壳行气消胀;感受暑湿,身热心烦者,去生姜,加黄连、香薷、荷叶清暑化湿;秽浊犯胃,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加玉枢丹辟秽泄浊止呕。
2.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呕吐酸腐量多,或吐出未消化的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大便秽臭,或秘结或溏泻,舌苔厚腻,脉滑实。
证机概要:积食内停,中焦壅滞,胃气上逆。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陈皮、枳实理气;连翘散结清热。
若伤于肉食而吐者,重用山楂;伤于米食而吐者,加谷芽;伤于面食而吐者,重用莱菔子,加麦芽;伤于豆制品而吐者,加生萝卜汁;酒积者,重用神曲,加蔻仁、枳椇子、葛花;鱼蟹积者,加苏叶、生姜。因食物中毒呕吐者,若邪在上脘,用烧盐方探吐,防止毒物被吸收;食滞在肠,腹胀拒按或便秘者,加小承气汤导滞通腑,使积滞下行,则呕吐自止;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者,加黄芩、黄连清胃泻热,或改用大黄甘草汤合橘皮竹茹汤以清胃降逆。
3.痰饮内阻
临床表现:呕吐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脘痞满闷,纳谷不佳,头眩,心悸,或逐渐消瘦,舌苔白滑或腻,脉沉弦滑。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痰饮内停,胃气上逆。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前方以和胃降逆为主,后方则以温阳化饮为主。
常用药: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健脾利水化湿;桂枝温化痰饮。
若湿阻中焦,气机不利,脘痞胀满,苔厚,加苍术、厚朴、枳实;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化浊开胃。胸膈烦闷,口苦,心烦不寐,舌苔黄腻,痰郁化热者,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以清热化痰,和胃止呕。
4.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脘胁胀痛,烦闷不舒,嗳气频频,每遇情志失调而发作或加重,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前方行气开郁,化痰降逆,后方辛开苦降,泻肝和胃。
常用药:厚朴、紫苏、香附、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半夏、生姜、旋覆花降逆止呕;吴茱萸、黄连辛开苦降,泻肝安胃;茯苓渗湿健脾。
若肝郁化热,心烦口渴者,加竹茹、黄芩、芦根;口苦嘈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降浊;口燥咽干,胃中灼热者,去厚朴、紫苏等香燥药,加沙参、麦冬、石斛以养阴和胃;呕吐日久,诸药无效,胸胁刺痛,舌有瘀斑者,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呕吐苦水甚或黄绿水者,属于“胆呕”,多由胆热犯胃所致,改用黄连温胆汤合左金丸加黄芩、连翘、代赭石等。
5.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发时止,食入难化,胸脘痞闷,不思饮食,面色㿠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汤。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和胃;半夏、砂仁和胃理气,降逆止呕。
若胃虚气逆,呕恶频繁,嗳气频作,中脘痞硬者,加代赭石、旋覆花、枳壳;阳虚水饮内停,呕吐清水,胃脘冷胀,四肢清冷者,加附子、川椒、桂枝等。
6.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恶心,似饥而不欲食,胃脘嘈杂,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失于濡润,和降失司。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石斛、乌梅养阴生津;太子参、谷芽、甘草益气和胃;半夏降逆止呕。
若呕吐甚,加竹茹、橘皮、枇杷叶和降胃气;阴虚重,大便燥结,舌红无苔者,加生地黄、天花粉、火麻仁、白蜜等生津养胃,润燥通腑。
【临证备要】
1.合理使用和胃降逆药物。胃气上逆是呕吐发病的关键,治疗呕吐当以和胃降逆为基本治法,故在审因论治中,不论何种治法,皆应配合和胃降逆药物,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的正常生理功能,呕吐始能得止。处方宜精,选药宜少,常用降逆药如半夏、生姜、苏梗、黄连、砂仁、丁香、旋覆花、代赭石等。历代医家认为降逆止呕药中,以半夏、代赭石效力最著。而于辛开苦降一法中,生姜味辛,黄连味苦,为该治法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值得参考。
2.辨可吐与止吐。由于呕吐既是病态,又是人体驱除胃中病邪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遇饮食腐秽,停饮积痰,或误吞毒物,邪停上脘,欲吐不能或吐而未净者,不应止吐,当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驱除病邪。《备急千金要方》云:“宿食在上脘,宜吐之。”此外,由于呕吐可涉及外感内伤多种疾病,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应结合辨病,明确发病原因,对因治疗,以消除致吐之源。
3.辨可下与禁下。就一般而论,呕吐不宜用下法,因呕吐病位在胃,不应用下药攻肠。若呕吐属虚者,下之更有虚虚之弊。若呕吐属外邪者,当逐邪外达,其呕自止。亦不宜攻里,恐引邪深入。《金匮要略》有“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之训。《医宗金鉴》谓:“初吐切不可下,恐逆病势也。”但下法又并非所有呕吐都绝对禁忌,如呕吐因于胃肠实热,又兼大便秘结者,必要时就可用下法,通其大便可折其上逆之势。《金匮要略》就有“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的记载。可见呕吐可下与否,当因证而异。
4.用药禁忌。《丹溪心法》曾谓:“呕吐药忌栝蒌、杏仁、桃仁、萝卜子、山栀,皆要作吐。”认为呕吐要忌用苦寒、滑腻或性味重浊等容易伤胃、碍胃之品。此外,治疗呕吐在服药时也应少量频服,并根据病情采取热服或冷服,或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局难下。
5.注意观察呕吐变证。剧烈呕吐或顽固性呕吐日久,多伤津损液,甚至引起气随津脱等变证,应采取纠正脱水、调整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防治变证。
【预防调护】
预防本病,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饥饱无度,脾胃虚寒者应忌食生冷之品,胃中积热或胃阴不足者应忌食辛辣、香燥之品。要注意精神调摄,心情要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可防止因情志因素引起的呕吐。
发生呕吐时,要注意适当休息,注意寒温适宜。食物要易于消化,宜清淡,少量多餐,忌食生冷油腻之物。若呕吐剧烈,粥汤入胃即吐出之危重病者,系胃气衰败,可用《景岳全书》“人参煮粥食之”法。重症、昏迷或体力差的患者要侧卧,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
【小结】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内容物由口中吐出的疾病。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辨证当分虚实两类。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宜祛邪为主。如外邪犯胃,多兼表证;饮食停滞,则呕吐脘胀厌食,喛腐吞酸;肝气犯胃,则呕吐胀连胁肋;痰饮内阻,则呕吐清水痰涎。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治宜扶正为主。脾胃阳虚呕吐,多伴劳倦乏力,肢冷便溏;胃阴不足,则多干呕,口燥咽干。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治疗较易,治疗及时则预后良好。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每易复发。呕吐日久,病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其轻重进退取决于原发疾病的控制。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脾胃衰败,后天乏源,易变生他证,或致阴竭阳亡。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14 18:52:47)
上一篇:[中医病证]胃痞       下一篇:[中医病证]噎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