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噎膈

摘要 噎膈是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为主症的疾病。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往以噎...
噎膈是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为主症的疾病。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往以噎膈并称。西医学中的食管癌、食管炎、贲门癌、贲门痉挛、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等属本病范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膈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阳结,谓之隔。”《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这些论述是后人探讨噎膈病因病机与治法的重要基础。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噎膈分为气、忧、食、劳、思五噎和忧、恚、气、寒、热五膈,指出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甚大。
宋·严用和《济生方·五噎五膈论治》认为:“阳气先结,阴气后乱,阴阳不和,脏腑生病,结于胸膈,则成膈气,留于咽嗌,则成五噎。”同时提出了“调顺阴阳,化痰下气”的治疗原则,对临床指导意义较大。元·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云:“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名之曰膈。”提出了“润养津血,降火散结”的治法,侧重以润通为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对噎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明确指出噎膈与反胃是两个不同的病证,认为脾主运化,肾为化生之本,运化失职,精血枯涸为噎膈病机所在,提出温脾滋肾治法。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指出“脘管窄隘”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对现代临床仍具有重要意义。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噎膈“不论何因,其贲门积有瘀血者十之七八”,强调活血化瘀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瘀血之根蒂未净,是以有再发之”。
【病因病机】
噎膈的发病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等有关,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贲门,耗伤津气,胃失通降,而发为本病。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恣食辛辣,或喜烫食,灼伤食道,损伤脾胃,胃肠积热,津液耗损,痰热内结,或食物粗糙,或常食发霉之物,损伤食道、胃脘而致。
2.七情所伤 忧思则伤脾,脾伤则气结,水湿失运,滋生痰浊;恼怒则伤肝,肝伤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瘀血阻滞食道、胃脘,而成噎膈。
3.久病年高 如胃痛、呕吐等久病,耗伤气血,不能濡养咽嗌,胃脘枯槁,或年老体弱,命门火衰,精血亏损,脾胃气阴渐伤,津气失布,痰气瘀阻,阻于食道,发为噎膈。
(二)病机
噎膈的基本病机为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贲门所致,可引起食道、贲门拘急、狭窄。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若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或忧思过度,脾伤气结,可导致气滞、痰阻、血瘀;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结气滞,或痰瘀互结,可使食道狭窄,胃失通降;年老体虚,或久病耗伤精血,不能濡养咽嗌,或久病阳虚,不能温煦脾胃,脾胃失和,聚湿生痰,进一步瘀结成毒,发为噎膈。
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常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与脾肾亏虚,津液枯槁,不能濡养,或阳虚失于温煦有关;标实为气滞、痰结、血瘀或瘀结成毒,阻隔于食道、贲门,致使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而发为噎膈。
本病初期,以痰气交阻于食道、贲门为主,病情较轻,常属实证,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交结,或瘀结成毒,进而伤阴耗液,则病情由轻转重。病之晚期,阴津日益枯槁,胃腑失其濡养,或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败,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湿浊邪毒内生,则成虚实夹杂重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轻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有异物感。重症患者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食入即吐,吐出黏液或夹白色泡沫,严重时伴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
2.常伴有胃脘不适、精神疲惫、肌肤甲错等,表现为进行性消瘦,形体枯槁,大肉尽脱,或出现水肿胀满等。
3.患者可有情志不畅、酒食不节、进食霉变食物等病史。常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患者。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食管脱落细胞检查、胸部CT或MRI检查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反胃 两者皆可有食入即吐的症状。噎膈的基本病机为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贲门;反胃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衰败,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入之谷物。噎膈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不能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无吞咽障碍,饮食可下,食在胃中,宿食不化,常表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尽方舒。
2.梅核气 两者均有咽中不舒感,但噎膈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不能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梅核气主要表现为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噎膈是气、痰、瘀交结,有形之邪阻隔于食道、贲门所致;梅核气是气郁痰阻,无形之邪阻结于咽部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性的虚实 病之初期,多以实证为主,有情志失调和饮食不节之别。久病多为本虚标实,虚中夹实之证。本虚与脾肾亏虚,津液枯槁,不能濡养,或阳虚失于温煦有关;标实为气滞、痰凝、血瘀或瘀结成毒,阻隔于食道、贲门,致使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
2.辨病理的属性 大凡由忧思恼怒等引起,出现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胸胁胀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属气郁;如有吞咽困难,胸膈痞满,呕吐痰涎,属痰湿;若饮食梗阻难下,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属血瘀;若病情进展迅速,噎膈症状日益加重,吐出黏液或夹白沫,体重减轻,甚至大肉陷下者,多为瘀结成毒。
(二)治则治法
噎膈的治疗应分清标本虚实,主次兼顾。初期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其中,瘀结成毒者,则可兼以解毒。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然噎膈之病,病机复杂,虚实每多兼杂,则当标本同治。
(三)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
临床表现: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或疼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湿凝聚,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启膈散。
常用药:沙参、贝母润燥化痰,泻热散结;郁金、砂仁、丹参开郁利气,活血化痰;茯苓健脾和中,渗湿化痰;杵头糠开胃下气;荷叶蒂醒脾和胃。
若嗳气呕吐,心下痞硬明显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或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泛吐涎液甚多者,加半夏、陈皮以加强化痰之功,或含化玉枢丹;大便不通者,加大黄、炒莱菔子;心烦口干,气郁化火者,加山豆根、栀子、金果榄清热解毒;神疲乏力,呕吐痰涎,大便干结者,合参赭培气汤益气润肠,化痰降逆。
2.津亏热结
临床表现:吞咽梗涩而痛,食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如羊粪,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热毒伤阴,胃阴亏耗,胃失和降。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生津。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清热滋阴,润肺胃之燥;桑叶、天花粉养阴泻热;扁豆、甘草健脾和胃。
若胃火偏盛者,加栀子、黄连清胃中之火;肠腑失润,大便干结,坚如羊粪者,加火麻仁、全瓜蒌、何首乌润肠通便;烦渴咽燥,噎食难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者,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泻热存阴;阴津亏虚,食道干涩,口燥咽干者,饮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结
临床表现:饮食梗阻难下,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或有便血,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形体羸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阻,食道闭塞,通降不行。
治法: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代表方:通幽汤。
常用药:生地黄、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升麻升清降浊;炙甘草益脾和中;五灵脂、乳香、没药、蜣螂活血破瘀止痛;海藻、昆布、浙贝母软坚化痰。
若瘀阻显著者,加水蛭、三棱、莪术、急性子,增强破结消癥作用;呕吐较甚,涎液较多者,加半夏、瓜蒌、莱菔子、海蛤粉等以化痰止呕;呕吐物如赤豆汁者,另服云南白药化瘀止血;服药即吐,难于下咽者,可含化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汤药;瘀结成毒,耗伤气阴,症见食道狭窄,吞咽困难,乏力,咽干,呕吐痰涎者,可用麦门冬汤加浙贝、连翘、莪术、石见穿、藤梨根、白花蛇舌草等。
4.气虚阳微
临床表现:吞咽受阻,饮食不下,泛吐涎沫,面浮足肿,面色㿠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补气运脾汤。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补脾益气;陈皮、半夏、砂仁、生姜降逆祛痰,和中养胃。
若中阳不足,痰凝瘀阻,用理中汤加姜汁、竹沥;胃虚气逆,呕吐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阳伤及阴,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者,加石斛、麦冬、沙参滋养津液;泛吐白沫者,加吴茱萸、丁香、白蔻仁温胃降逆;肾阳虚明显者,加附子、肉桂、鹿角胶、苁蓉温补肾阳,或用右归丸。
【临证备要】
1.重视顾护津液及胃气。噎膈的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阴津亏耗是噎膈之本,胃气衰败为其常见转归。临证必须明辨标本虚实,并处理好治本与治标的关系。本虚包括阴虚、气虚、阳虚,标实可表现为气滞、痰阻、血瘀,临床更有顽症瘀结成毒者。治疗常需标本同治,虚实两顾,治疗过程中要时刻以顾护津液及胃气为中心。
2.辨清气痰瘀毒病机主次。噎膈的病机复杂,多为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贲门所致,常易化热伤阴,或酿生瘀毒,治疗应重视处理好气滞、痰阻、血瘀以及瘀毒的关系。若气机阻滞,胸膈痞满者,酌用枳实、陈皮、香附、莱菔子等顺气和胃。若顽痰凝结,酌用浙贝母、海藻、昆布、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等以化痰消积。若久病瘀结,酌用三棱、莪术、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或配合全蝎、蜂房、蜈蚣、鳖甲、壁虎、蟾皮搜剔散结。若瘀结成毒者,加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半枝莲、山豆根、白英等清热解毒。若食道狭窄,吞咽困难者,可加青黛、硼砂、硇砂、冰片等对藕粉冲服破坚;若食道拘挛者,加威灵仙、白芍、甘草等缓急。
3.及早检查,确定病性。噎膈的病变范围较广,应及早做相关检查,明确疾病的性质,如食管痉挛属于功能性疾病,食管炎、贲门炎属于炎症性疾病,食管癌、贲门癌则为恶性肿瘤。这三种情况疾病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后转归也不同,须把握病性,区别对待。
【预防调护】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噎膈预防。应注意不过快进食,不吃过烫、辛辣、变质、发霉食物,忌饮烈性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卷心菜、紫甘蓝、香菇、胡萝卜等。
噎膈患者应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进食固体食物困难者,可进食牛奶、羊奶、肉汁、蜂蜜、藕汁、梨汁等流质饮食,时刻以顾护胃气为念。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克服悲观、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变证。
【小结】
噎膈以吞咽困难甚则食而复出为主要表现。病因虽有多端,但主要责之于情志内伤、酒食不节等因素,致使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贲门,引起食道、贲门拘急、狭窄。其瘀结成毒者,更可进一步伤阴耗液,损伤脾肾阳气,而成败证。本病证候特点多表现为本虚标实,治疗当在明辨标本虚实的基础上处理好治本与治标的关系。本病初期多实,常见痰气交阻、瘀血内结,久则以虚为主,可见阴亏、气虚、阳衰。若病情只停留在噎的阶段,多预后良好。若病情进展速度快,噎证迅速转化为膈证,则预后较差。各类噎膈均应早期诊断和治疗。应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情绪,少思静养,避免不良刺激,禁食辛辣刺激之品。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14 18:53:23)
上一篇:[中医病证]呕吐       下一篇:[中医病证]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