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胃痞

摘要 胃痞是以自觉心下痞塞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疾病,又称痞满。一般以自觉脘腹痞塞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特点。西医学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以心...
胃痞是以自觉心下痞塞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疾病,又称痞满。一般以自觉脘腹痞塞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特点。西医学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以心下痞塞为主症时可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痞满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䐜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在与结胸的鉴别中,明确提出痞满的临床特点,并创诸泻心汤治疗,后世医家一直效法。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做出阐释:“诸痞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通,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金·李东垣倡脾胃内伤之说,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如《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成为后世治痞名方。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痞满》指出:“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郁热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泄,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将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明确区分,对杂病之痞进行了系统论述。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药物所伤等可引起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而发生痞满。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或嗜食辛辣,或过食肥甘,或茶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胃气壅塞,升降失司,而成痞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2.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利,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景岳全书·痞满》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诸病源候论》云:“由忧恚气积,或坠堕内损所致。”
3.体虚久病 久病脾胃虚弱,中焦升降无力,或气虚日久渐至阳虚,寒邪伤中,中焦失于温运,或痰湿之邪、肝气郁滞日久,化火伤阴,阴津伤则胃失运化,受纳腐熟无权,而成虚痞。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4.药毒误治 因病长期误用、滥用药物,损伤脾胃。或因感受外邪,复因失治误治,邪气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太平圣惠方·治乳石发动心膈痞满腹痛诸方》谓:“因服冷药太过,致心膈痞满。”
(二)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或药毒误治等病因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此为胃痞的基本病机。
胃痞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胃痞初期,多为实证。如因饮食、药物等实邪干胃,导致脾胃运纳失职,痰湿内生,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如情志失调,肝郁气滞,逆犯脾胃,可致气机郁滞而成痞;如胃热壅盛,或食滞、气郁、痰湿停留日久,均可导致热邪内蕴,困阻脾胃而成痞。实痞日久,可致虚痞。如饮食、药物所伤,日久失治,或痰湿困脾日久,使正气日渐消耗,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者,均可致中焦运化无力而成气虚之痞;湿热之邪或肝胃郁热日久伤阴,导致胃阴亏损,胃失濡养,和降失司,而成阴虚之痞。因实痞常与脾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虚痞之脾胃亏虚,也易招致实邪来犯,所以临床上,每见虚实互兼、寒热夹杂之证。
胃痞日久不愈,可因脾胃虚弱,水谷精微失于输布,痰湿浊瘀郁结,化热伤阴,气血津液亏虚,后天失养,转为胃痛、虚劳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特点。
2.起病可急可缓,病程可长可短,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3.多由外感、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或继发于体虚久病者。
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腹部CT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及焦虑抑郁量表测试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胃痛 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脘腹部,常相兼出现。胃痛以胃气阻滞,不通则痛为主要病机,以疼痛为主症,胃痞以脘腹痞满胀闷不适为患。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
2.鼓胀 胃痞与鼓胀均可自觉脘腹胀满,胃痞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所致,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基本病理变化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
3.积聚 胃痞与积聚均可见脘腹满闷,胃痞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所致,积聚的病机主要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胃痞自觉脘腹满闷不适,无腹部包块;积聚的临床特征是腹内结块,或伴有腹痛或腹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实痞多见于体壮者,自觉脘腹痞满,按之加重,食后为甚,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虚痞多见于体虚者,脘腹痞满,反复发作,喜揉喜按,食少纳呆,舌象可见少苔,脉虚无力。
2.辨寒热 寒痞遇寒则甚,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热痞可见烦热满闷,常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二)治则治法
胃痞的治疗要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原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泻并用。补虚重在健脾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治疗中应注意无论补泻用药不可过于峻猛,以免重伤脾胃。
(三)证治分类
1.实痞
(1)饮食内停
临床表现: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嗳腐吞酸,厌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行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积较重,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开胃;胀满明显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理气导滞;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或用枳实导滞丸消食导滞;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
(2)痰湿中阻
临床表现: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身重困倦,头昏纳呆,嗳气呕恶,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前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后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常用药:苍术、厚朴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健脾和胃。
若痰湿盛而满闷者,加紫苏梗、桔梗、藿香等;痰阻气逆,心下痞硬,嗳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或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合五苓散;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砂仁。
(3)湿热阻胃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前方泻热破结,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和中;厚朴理气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若胃中灼热、嘈杂明显者,加蒲公英、连翘、瓦楞子清热和胃;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和胃降逆;大便黏滞不畅者,加蚕砂、皂角子、泽泻等化湿和胃;津液受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沙参养阴生津。寒热错杂,心下痞,呕利肠鸣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4)肝胃不和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不舒,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乘脾犯胃,气机逆乱。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前者长于疏肝解郁,善解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后者消补兼施,长于健脾消痞。
常用药:香附、川芎疏肝散结,行气活血;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化滞;栀子泻火解郁;枳实行气消痞;白术健脾益胃;荷叶清香升散,和胃醒脾。
若胀满较甚者,加柴胡、大腹皮、青皮,或用五磨饮子加减;心烦不寐者,加合欢皮、郁金、酸枣仁;郁而化火,嘈杂反酸者,合左金丸;痞满日久不愈,舌暗脉涩,加丹参、莪术、三棱。心下痞,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加减。
2.虚痞
(1)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鼓舞脾胃清阳之气;升麻、柴胡协同升举清阳;当归养血和营以助脾;陈皮理气消痞。
若胀闷较重者,加枳壳、木香、厚朴理气消痞;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行气消食;心下坚,大如盘者,加大剂量枳实,或合枳术丸散结消痞;阳虚明显,痞满夜甚,遇寒加重,四肢不温者,加制附子、干姜,或合理中丸;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加半夏、茯苓,或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嘈杂不舒,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胃失和降。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汤。
常用药:生地黄、麦冬、沙参、玉竹滋阴养胃;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香橼疏肝理气,消除脘腹痞满。
若阴虚较重,火旺嘈杂者,加石斛、花粉、百合;食欲不振者,加山楂、谷芽、麦芽;胀满明显者,加佛手、枸橘、厚朴花;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润肠通便;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者,加太子参、莲子、黄精等益气养阴。
【临证备要】
1.行气除痞法应用要点。对于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法,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要重视脾升胃降,二是要使肝气条达。因胃痞虽病在胃,但与脾与肝密切相关。脾胃同居中焦,虽可各自患病,但更易互相影响。胃病日久,可累及脾脏。脾虚失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也易作胃痞;肝主疏泄,对脾胃升降又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因情志不遂,或忧思或恼怒所致肝脾不调,而见脘腹痞满者良多。因此,治疗胃痞之行气包括脾胃升降之气和肝主疏泄之气两端,并各有虚实之别。至于行气之药的选用,一般提倡轻灵为宜。此外,临床胃痞常兼夹其他病证,有“因病致痞”和“因痞致病”之不同,应从整体观思路灵活辨治胃痞,未必见痞治痞。
2.注重温清并用,补泻同施。一般而言,实痞宜通,虚痞宜补,热痞宜清,寒痞宜温。但胃痞每易缠绵,多为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当温清并用,补泻同施。临床可效法仲景诸泻心汤法,辛开苦降,温清并用,或如李东垣之枳实消痞丸、枳实导滞丸等方药,消补兼施,苦降辛开。此外,部分胃痞病情迁延日久,久病入络,留痰留瘀,瘀结成毒,可产生诸多复杂变证,使病归难治。治疗应重视化痰散结、祛瘀解毒诸法。
【预防调护】
饮食有节,定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生冷粗硬之品。慎用大热、大寒、有毒等易损伤脾胃的药物。患者应注意精神调摄,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慎起居,适寒温,特别是季节交替时应注意腹部保暖。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小结】
胃痞是临床常见病,病因以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体虚久病为主,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表现为胃脘痞塞,满闷不痛,按之柔软无物。病位在胃,与肝、脾等脏腑相关。初病多为实证,久病不愈,耗气伤阴,可为虚证。临床常见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治疗以调和脾胃、行气消痞为基本法则。治以理气和中、消食和胃、燥湿健脾、清热化湿、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养阴和胃等法。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者,治当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饮食有节,心情舒畅,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可转化为胃痛、积聚、噎膈、虚劳等病。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5-12 16:58:49)
上一篇:[中医病证]嘈杂       下一篇:[中医病证]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