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国明内外合治法治疗痛风经验

摘要 庞国明主任医师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内分泌学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二、三、四届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河南省首届...

 

  庞国明主任医师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内分泌学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二、三、四届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河南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诊疗工作近40 年,学验俱丰,擅长内外并举治疗糖尿病及其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现将治疗痛风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流行病学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 或) 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6 年2月,基于全国27 个省、市、自治区100 家医院的6814 例痛风患者有效病例发现,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 28 岁( 男性47. 95 岁,女性53. 14 岁) ,逐步趋年轻化,男∶ 女为15 ∶ 1。超过50%的痛风患者为超重或肥胖。痛风患者最主要的就诊原因是关节痛,其次为乏力和发热。男女发病诱因有很大差异,男性患者最主要为饮酒诱发,其次为高嘌呤饮食和剧烈运动; 女性患者最主要为高嘌呤饮食诱发,其次为突然受冷和剧烈运动。

2 病因病机

  痛风的病名,始见于金元时期的李东垣、朱丹溪二氏之论,如朱氏在《格致余论》中指出: “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并认为其病机“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等。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于现代西医学之痛风病名虽同,概念则异,后者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

  庞国明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正虚邪实。“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上,本病多以年过半百、阴气自半,不妄作劳之人为多,或因房事不节、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或因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脾运不健,内生湿热。邪实则为“湿热、痰浊、瘀血”聚于体内。此三者既是治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感受外湿,郁而化热,脏腑功能失调,饮食不节,形体丰腴,以酒为浆,喜进膏粱肥甘,加之脾失健运,故湿热郁滞于内,痰浊内生,郁热熏灼津液,则凝为痰,痰浊流注,日久则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湿热、痰浊留滞,难以泄化,湿瘀、痰热互结,相互胶着,滞留于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则骨节肿痛,夜间尤甚。久病入络,久病入脏,湿热、痰浊、瘀血凝聚,化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

3 辨证论治

  庞师认为,该病急性期多为湿热毒邪偏重,阻滞气机,属于湿热阻络证。临床上以发病急骤,关节红肿热痛,尤其以下肢关节多见,游走不定,恶风口渴,时有汗出,肢体沉重,小便黄赤,大便粘滞,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数。该证型多见于疾病早期或复发初期。痛风虽然也属于痹证范围,具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痹证的共同表现,但浊瘀滞留经脉,乃其特点,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痹方药笼统施治,则难以取效。故治疗上当以清热泄浊、利湿通络为法。自拟痛风汤如下: 山慈姑30g,大黄6g,黄柏12g,忍冬藤30g,川牛膝20g,土茯苓30g,通草10g,白芍30g,炙甘草10g。加减法: 湿浊重者,加木瓜、萆薢。肿痛明显者,加炙鳖甲、姜黄、忍冬藤。阴亏明显者,加生地、玄参之类。

  随着病程进展,在疾病的中期,则以痰瘀阻络证为主。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疼痛固定,夜间尤甚,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甚至畸形,耳部或关节处多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皮肤晦暗,舌淡暗,苔白腻,脉沉涩或弦为特点。治疗上以化痰散结、祛瘀通络为法。常选桃红四物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桃仁10g,桂枝30g,红花10g,川芎10g,白芍20g,赤芍20g,牡丹皮15g,当归10g,丹参30g,茯苓15g。关节疼痛,骨节结石者,加水蛭、土鳖虫、炮山甲、莪术。皮下结节者,加制天南星、白芥子、法半夏、僵蚕。

  本病治疗失当,或久居湿地,或脾失健运,复感寒邪,即表现为寒湿痹阻证。临床表现为恶寒明显,关节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腰膝酸软,皮下结节,肢体重着,屈伸不利,活动或减轻,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治疗上以温阳除湿、散寒通络。

  方药以附子汤加减。熟附片15g ( 先煎30 分钟) ,制南星15g ( 先煎30 分钟) ,炙鳖甲15g,当归10g,桂枝30g,党参30g,黄芪、白术30g,茯苓15g,白芍30g。屈伸困难,加鸡血藤、威灵仙、路路通。寒邪偏胜者,加大熟附片用量,或加鹿角霜、补骨脂、干姜、狗脊。湿邪胜者,加大黄芪用量,或加苍术、法半夏、白芥子。风邪胜者,加荆芥、防风、羌活。病程日久,症状反复,久病入脏,则出现脾肾亏虚之证。痛风后期多累及肾脏,临床表现为面色少华,关节隐痛,时轻时重,关节畸形,四肢乏力,纳差,腰膝酸软,少气懒言,精神萎靡,睡眠困难。舌暗,苔白,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治疗上当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为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升麻1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0g,陈皮10g,当归10g,独活20g,川牛膝30g,杜仲20g,桑寄生15g。腰痛明显者,加熟地、续断、补骨脂。肌肉萎缩者,加菟丝子、鸡血藤、熟附片。若遇血尿时,可加芒硝、小蓟、生地、白茅根。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当归、桃仁。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

4 外治法

  庞师认为,内服外用虽各有所主、各有所归、各有特点,但理本同一,惟以治疗所需为务。“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 内治之药,即外治之药”,病在内,治在外,医理法则药理无二,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对于皮下硬结、漫肿疼痛的患者,配合中药外治法,常能取得较好疗效,与内服汤药并用,相得益彰。庞师根据临床经验,自拟痛风1 号方及2 号方。现介绍如下: 1) 痛风1 号方: 主要治疗风寒阻络型。药物组成: 生川乌150g,生草乌150g,生南星150g,生半夏150g,川芎150g,牛膝200g,元胡150g,细辛100g,冰片100g。上药研细末,酒醋调匀,外敷患处,2 天换药1 次。2) 痛风2 号方: 主要治疗湿热阻络型。药物组成: 大黄200g,黄柏200g,黄藤200g, 栀子200g, 川芎200g, 红花200g,元胡200g,通草200g,冰片50g。上药研细末,用蜂蜜或蛋清调匀,外敷患处,1 ~ 3 天换药1次。

5 病案举例

  王某,男,32 岁,开封人,公务员,2016 年7月14 日初诊。体型高大,频频饮酒,喜进烧烤炙煿之品,时有左足趾肿痛,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之后则疼痛加重,尤其夜间痛甚,遂到人民医院就诊,查血尿酸718μmol /L,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予以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秋水仙碱、别嘌呤醇等药口服,症情有所好转,但停药后仍时有复发,为求进一步中医诊治,故来就诊,刻下症见: 口干口苦,左足趾酸痛,下肢乏力困倦,腰膝酸软,纳食可,睡眠差,小便色黄,大便时干时稀。查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此乃湿瘀互结之证,治当清热通络、利湿泄浊,佐以活血化瘀。以“痛风汤”加减如下:土茯苓60g,萆解30g,大黄15g,黄柏10g,忍冬藤30g,川牛膝20g,山慈姑30g,白芍30g,地龙10g,土鳖虫10g,炙甘草10g,7 剂。配合痛风2 号方外敷,日1 次。7 月20 日二诊: 服药后疼痛较前好转,口苦较前减轻,仍感乏力困倦,大便每日1 次,小便色清,舌红,苔薄腻,脉弦滑。上方去山慈菇、黄柏、大黄,加黄芪30g,生白术30g 以健脾益气,加苍术30g 以燥湿健脾。7 剂。配合痛风1 号方外敷,日1 次。7 月26 日三诊: 乏力较前减轻,疼痛消失, 舌红, 苔薄稍腻, 脉弦细。复查血尿酸371μmol /L,上方土茯苓减为30g,加丹参30g 以加强化瘀活血之功。7 剂。随访3 月,患者病情稳定,未诉关节疼痛,无明显乏力不适。

6 体会

  痛风代谢性风湿病,中医内外合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在辨证基础上,根据疾病轻重缓急、风寒湿邪性质、痰浊瘀血程度,遣方用药,加减处方。病情急骤,当以清热解毒、利湿泄浊攻其邪。待病势稍缓,则痰瘀同治而通其络。缓解期则补脾益肾而固其本。同时,结合外治法,作用于局部关节肿痛处,达到凉血散瘀、活血止痛之目的。对于疼痛明显者,当启用虎狼之药,如土鳖虫、地龙等虫类药,以达到搜剔经络、蠲痹止痛。对于病久体虚、一派阳虚之人,则大胆应用淡附片、制南星等温热之药,以培补阳气、温经散寒。同时,由于本病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故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多饮水,忌酒戒烟,勿食富含高嘌呤食物如虾蟹、动物内脏等,同时,待病情缓解,需加强运动,避免关节畸形变形甚至不用。对于病久累及肾脏者,则以补肾为主,兼顾泄浊解毒。总之,无论患者疾病处于何期,泄浊化瘀、调补脾肾应当贯穿始终,标本兼治。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4-07 09: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