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原理_治痹探要

摘要 汪机,字省之,号石山居士,明朝徽州祁门人。汪机为明代四大名医之一,医术精湛,学验独到,一生著述颇丰,传世著作有《医学原理》《石山医案》《针灸问对》《脉诀刊...

 

    汪机,字省之,号石山居士,明朝徽州祁门人。汪机为明代四大名医之一,医术精湛,学验独到,一生著述颇丰,传世著作有《医学原理》《石山医案》《针灸问对》《脉诀刊误补注》《外科理例》《痘治理辨》《运气易览》等。而《医学原理》成书于汪机晚年,历经8 年,奋笔疾书而成,是汪机集一生经验之鸿著。该书至今仍是医家学习研究之范本,特别是研究新安医学流派的必读之书。《医学原理》中有“痹门”和“痛风门”两章专门论述痹证的专章。因汪机时代之“痛痹”谓之“痛风”,属于痹证一种,故本文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下面就关于该书论治痹证的特点浅析如下。

1 遵循内经,细分病名

  《素问·痹论》载:“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素问·痹论》又云:“……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內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内经》中详细论述了五体痹与脏腑痹,以及五体痹与五脏痹之间的关系。

  汪机遵循《内经》痹证分类学术思想,详分病名。《医学原理·痹门》开篇载:“……是以方书有痛痹、行痹、著痹、周痹、肉痹、骨痹、脉痹等名之痹。”依据感受病因不同分为“风胜为走痹,湿胜为著痹,寒胜为痛痹”。依据部位之不同,细分五体痹及五脏痹等。如《医学原理·痹门》曰:“春月遇此为筋痹,夏月遇此为脉痹,秋月遇此为脾(皮)痹,冬月遇此为骨痹,至阴月遇此为肉痹也。”这些正是基于《素问·痹论》的痹证分类思想。汪机还认识到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关系,认为“(五体痹)久而不已,入于五藏则死矣”,在《医学原理·痹门·治痹大法》论到:“如烦满喘而呕者,是痹客于肺。如烦心上气,嗌干恐噫,厥胀满者,乃痹客于心。多饮,小便数,小腹病如娠妊,夜卧则惊,是痹客于肝。如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是痹客于肾。如四肢懈惰,发咳,呕沫,上为大寒者,是痹客于脾。”可见,汪机《医学原理·痹门》融入《内经》的学术思想,延续《内经》的证候之不同,病因之差异,脏腑五体之别的痹证划分理论,详细分清痹证之病名,为痹证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2 法崇丹溪,术推东垣

  朱丹溪,滋阴鼻祖;李东垣,补土先圣。汪机推崇丹溪、东垣之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挥了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学术内涵,纠正了当时江南地区热衷于滋阴降火之流弊;并结合东垣的“元气阴火观”和补土思想创造性的提出“营卫一气论”学说。他强调补血还要补气,补营就是补阴,注重气血阴阳的平衡。

  汪机私淑丹溪,治疗痹证喜用丹溪治病活套,在《医学原理》中充分体现出来。如《医学原理·痹门》和《医学原理·痛风门》中都载有“丹溪治病活套”相关篇幅。《医学原理·痛风门·丹溪治痛风活套》中曰:“痛风之症,因状多端,并宜辛温辛凉,行气活血之剂为主治……。”除应用丹溪治病活套外,在《医学原理》中还罗列许多丹溪、东垣的方剂。如《医学原理·痹门·治痹方》载有“人参养气汤”,《医学原理·痛风门》载有“东垣大羌活汤”“丹溪益元丸”“丹溪龙虎丹”等著名方剂。这些都表明汪机对丹溪、东垣之学推崇备至,其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和方药都有丹溪、东垣等先贤学术沉淀。并且汪机在继承丹溪、东垣学术精华的同时,坚持创新和发展,具有较强的痹证论治特色。

3 详审病机,重视辨证

  汪机在痹证的论治中,非常重视辨证论治,常根据气、血、阴、阳虚衰程度之不同,风、痰、湿、瘀致病邪气之各异,肢体部位以及五体痹、脏腑痹之特点,来辨别不同的病机证候,从而或补益、或利湿、或活血、或祛痰、或镇痛、或补泻兼施、或针药并举等,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

  如《医学原理·痹门》中载:“大抵痹之为患,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在筋则拘屈不便,在脉则血凝不流,入骨则重著不举。……(痹证)当要分辨气虚、血虚、痰饮、瘀血而疗。如气虚宜四君子为主加减,血虚宜四物为主加减,因痰导痰为先,因瘀血则行瘀为本,宜各推类,不可执一。”又如《医学原理·痹门·丹溪治痹活套》中载道:“……如因气虚,人参、黄芪、白术为治。如因血虚,宜以当归、地黄、芍药为主治。如风胜,防风、羌活等为主治。如因寒胜,宜以乌头、附子、干姜为主治……。”汪机还在《医学原理·痛风门·丹溪治痛风活套》中把“痛风(痛痹)”的论治分为“肢节痛”“肥人肢节痛”“瘦人肢节痛”“膝痛”“手臂痛”以及“因痰”“因湿”“因虚”之不同病机,采用相应的方药。这些都体现了汪机丰富的审机辨证的学术思想,对于痹证变化多端的病机和纷繁庞杂的证候把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针药并举,标本兼顾

  汪机不仅是内科大家,而且还是针灸名宿。其著作《针灸问对》,将针灸思想和理论以“设为问难以著明之”,对针灸理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治疗痹病当中,汪机很重视针药并举。如《医学原理·痹门》云:“若邪在肌肉之时,或针或汗或灸俱易成功。”又如“又有腹痹、胞痹,随其府腧以施针灸,或先泻后补,或补泻兼施可也”等记载。显示汪机在治疗痹病时不单施药,而且还用针,常针药并举,也是汪机治疗痹证的一特点。

  汪机在治疗痹证时,重视辨证,临证中既要注重本虚,还要重视标实,常标本兼顾。如《医学原理·痹门·丹溪治痹活套》中载:“痹症多由气血亏败,风寒湿等邪乘之,是以有气虚、血虚、挟风、挟痰、挟湿、挟寒、挟瘀血等因不同,治宜补养气血本,疏理邪气为标。”表明汪机注重辨证,厘清标本。其针药并举,标本兼顾的学术观念和诊疗方法至今仍为中医所乐道。

5 擅用参芪,固本培元

  汪机生活的时代正是丹溪之说盛行之时,当时江南地区歪解丹溪之说,执“阳有余阴不足”之论,滥用苦寒,戕伤元阳,成为当时流弊。汪机纠正时弊,擅用参芪,固本培元。在其《石山医案·病用参芪论》中大量篇幅论述参芪之说,成为培元固本流派之鼻祖。

  如《石山医案·病用参芪论》中云:“……然而丹溪率以参、芪等剂治之而愈,并不见其助火增病者。盖病有所当用,不得不用也。虽劳嗽吐红,亦有所不避也。且古今治劳莫过于葛可久,其保真汤、独参汤何尝废人参而不用?但详其所挟之症何如耳,岂可谓其甘温助火,一切弃而不用哉!”充分论证“病用参芪”的重要性,奠定汪机培元固本思想的基础。其在《医学原理·痹门》和《医学原理·痛风门》中所载“黄芪酒”“人参益气汤”“冲和补气汤”“导气汤”“丹溪益元丸”等方剂,皆是以人参、黄芪为主药的,临证方剂中重用参、芪。以固本培元的学术思想和擅用参芪的用药思想也成为《医学原理》治痹中一大特色,为后世所效仿和传承之。

6 小 结

  汪机在精研内经等经典的基础上,博学于丹溪、东垣医家,融二家之精华,“经历八春,而始克就”著成《医学原理》一书,该书中“痹门”和“痛风门”两章详尽论述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方药等。体现出汪机精于辨证,重视气血,标本兼顾,针药并举,擅用参芪,倡导“固本培元”等治痹学术特点和思想,在痹证论治方面独树一帜,成为新安医家杰出代表。

 

 



    A+
(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日期:2024-04-07 09:00:39)